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幫助失明者"創業"

2011年6月11日

我們可以教會視障者如何使用電腦,運動甚至於駕駛汽車。而位於南印喀拉拉邦(Kerala)的一個名為IISE的國際社會組織則讓失明者"看到"了世界的變化。

https://p.dw.com/p/11WwD
Ausbildu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 Projekt von "Braille without Borders" Bild zeigt Auszubildende des 4. Jahrgangs des IISE: Marguerite Woods aus den USA und Tibeterin Tsering Ort d. Aufnahme: Intern. Institut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Trivandrum, Kerala, INDIEN Datum: 15.3.2011 Aufnahme: Adrienne Woltersdorf
失明者嘗試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圖片來源: DW

來到這裡,先聽到是樹葉簌簌抖動的聲音以及夾雜著的盲人手杖接觸地面時發出的"咚咚"聲。不同膚色的人們正急匆匆地走入一個以石頭砌成的多功能教室。這15個參與者均為有嚴重視力障礙的或者失明的人。他們行走時要借助盲人手杖或者其他引路工具。而這些人齊聚於印度南端的特裡凡得琅區(Trivandrum)接受培訓,為日後在自己家鄉建立幫助盲人的社會組織,以及緩解失明者的弱勢處境。他們目標是:運用少量的資金,做出大量的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也可稱他們"社會企業家"。

大多數參與這11個月課程的學生們在他們申請參與IISE的時候,還搞不清楚"社會企業家"的概念。而眼前卻有機會自己成為"社會企業家"中的一員。通過研討會他們學會了如何充滿自信,如何辯論,募捐,估價,甚至還學習有關電腦和會計的課程。

IIS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研究所於2009年由德國人莎碧麗葉‧田貝肯(Sabriye Tenberken)和荷蘭人保羅‧克倫貝戈(Paul Kronenberg)聯手建成。這兩位創始者,將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克倫貝戈說道:

"我們不想把他們塑造成德蕾莎修女(Mutter Theresa)那般完美。也不想讓他們成為怎樣的人,而是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原本就很好。他們要認識到,他們需要作出改變,而缺少的不過是工具而已,工具則可以從IISE獲取。"

Ausbildu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 Projekt von "Braille without Borders" Bild zeigt AudiMax und Auszubildende des 4. Jahrgangs des IISE, Ort d. Aufnahme: Intern. Institut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Trivandrum, Kerala, INDIEN Datum: 15.3.2011 Aufnahme: Adrienne Woltersdorf
不同的機構提供各種盲人訓練項目圖片來源: DW

失明者須以"狂熱勁頭"改變自己命運

人們難以想像的是,這些失明者來自於截然不同的國家,例如塞拉利昂(Sierra Leone)來自美國。不同地區的差異之大甚至不具備可比性,例如西藏與法蘭克(Franken)。學員們每天都在互相交換學習異國文化。12歲失明的莎碧麗葉‧田貝肯(Sabriye Tenberken)認為,對於同是失明者的他們找到共同點並不是件難事:

"我們希望在學員中發掘新的創意、追求成功的渴望與狂熱。而這三點正是創新精神的三大要素。"

"狂熱精神"是該研究院提倡的中心精神。莎碧麗葉‧田貝肯認為,失明者因為受歧視而引起的自卑感最終會轉化為促使他們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研究院設置了一整套培訓課程,莎碧麗葉‧田貝肯解釋道:

"我們曾參加了在美國麥肯錫(Mckinsey)公司召開的領導人代表大會,其中有人發言說,如果你們獲得麥肯錫公司的工作機會,那麼你們就是領導者。此話引發了我們就領導者這一概念的思考。我們認為:我們把領導者看作是倖存者。他們可以在危難時刻,在與他人的競爭中倖免生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抱著必勝的決心,還有帶來自己的創意。所以你們自己的創意是什麼?"

學員們幾乎每天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們會描繪出屬於自己的虛擬項目,例如:在寮國成立盲人學校或者在立陶宛建立孤兒院等等。此後,他們還要不斷的完善、潤色自己的項目。在這些虛擬項目中他們學會了怎樣得到大眾的支持和怎樣與倡導者談判。

在IISE的所有工作人員都看到了培訓的嚴酷性。但是他們必須要對學員負責任。因為,在學員即將離開之際,研究所可贈與他們的,不外乎是一台筆記型電腦,和由他們一手策劃的項目以及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IISE研究院的宗旨是,不能"溺愛"學員

學員們首先學到的是一種生活理念:"不要抱怨,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切。"保羅無比自豪地說道:

"我們不能要求整個世界來適應失明者,所以,失明者必須適應於世界。而這個研究院,無疑使失明者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因為在這裡他們不會被'友好'地招待。而如果他們戰勝了這裡的困難,今後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應對自如。"

而這無疑也是個高目標,但就該研究院建立兩年以來培養出的48名畢業生的優異成績來看,前景是廣闊而美好的。畢業學員已經在23個國家創辦了43個幫助失明者的項目。

作者:Adrienne Woltersdorf 編譯:小寒

責編: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