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輪奸案引發激辯

2013年2月7日

去年年底一名年輕女子遭輪奸致死的案件在印度引發軒然大波。目前庭審已經開始,而圍繞是否修改法律的爭議仍遠未結束。

https://p.dw.com/p/17YyO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震驚世界的印度巴士輪奸案緊急法庭審理程序正式開始,遇難者的28歲的男友在庭審中將會作出怎樣的陳述受到高度關注。這位控方一號證人被其父親用輪椅推進法庭。2012年12月16日發生的慘劇讓這個年輕男子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心理恐慌之中,這件事情永遠改變了他生命的軌跡。

被告帶著手銬進入審判庭。他們都帶著黑色頭套,遮住面孔。據稱,遇難者的友人已經明確指認了五名嫌疑人以及當時兩人看完電影后搭乘的那輛大客車。嫌疑人對23歲的女性受害者採取了極為殘暴的虐待行為,導致她在事發將近兩周之後傷重不治。檢察署稱罪證"確鑿無疑",起訴罪名包括謀殺、強姦及綁架。如果罪名成立,嫌犯可能被判處死刑。

期待轉變

數周以來,印度社會都處於激烈氣氛之中。媒體聚焦於這起悲劇性事件所引發的轉變。法學家莫漢(Abhay Mohan)是新德里高等法院的一名律師,他對德國之聲表示:"這起事件讓民眾陷入恐慌情緒,甚至都不用有人呼籲,大家就沖上街頭"。這一切都清楚表明,憤怒不安的情緒在人們心頭已經紮根多深。

Indien Vergewaltigung Proteste
巴士輪奸案在印度引發歷時數周的大規模抗議浪潮圖片來源: Reuters

新德里非政府組織"國際女性研究中心"成立於輪奸案發生幾周之前。該組織最新公佈的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結果顯示,半數受訪男性都曾有過一次騷擾婦女的經歷。在印度的首善之地,只有5%的受訪女子感覺安全。研究報告的作者們認為,在其他城市情況也基本如此。

新法律的出台

印度多個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迫政府和社會重新思考婦女在國家中所扮演的角色。印度政府在案件發生後設立了兩個調查委員會,其中一個委員會的任務是追究警方和司法機關在事發後的失職行為。另一個調查委員會目前則完成了一份厚達630頁的建議報告,內容包括如何更好保護婦女和兒童免受性侵犯。

Prozessauftakt gegen mutmaßliche Vergewaltiger in Indien am 21.01.2013
印度女權組織抗議:「沒有哪種著裝是為了請求強姦」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由前最高大法官維爾馬(J.S. Verma)領導的該委員會尤其建議,將強姦和輪奸的最高刑期分別提高到20年和終身監禁。如果受害者死亡或者成為植物人,凶手可能被判處死刑。除此之外,強迫賣淫和販賣人口會加重判刑,跟蹤和偷窺也將成為罪名。這些建議已經由印度總統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在周日(2月3日)簽署生效,成為正式法律。此外專家還要求增加法官人數,清理陳年積累的未判案件。

據估計,印度全國僅僅與強姦有關的案件就有95000起仍懸而未決:委員會認為,如果審理和判決程序一再拖延,國家法治體系就會成為一紙空文。但是律師莫漢警告稱:"一些好事在壓力之下成為現實,這總是會很受歡迎。但是如果事關一條新的法規,就不能那麼輕易從事"。委員會總共得到了8萬多條刑法修改意見。

針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激辨

第六名嫌疑人據稱仍是未成年人。這個17歲男子因此必須接受少年法庭的審理。但是,由於他被認為是六名嫌犯中手段最為殘忍的一個,許多印度人都要求更改未成年人刑事法。比如,在瑞士年滿16歲就被視為成人。在加拿大,14歲至17歲之間的年輕人如果犯下重罪就會按照成年人刑法處理。

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全國人口中大約40%年齡不足18歲。但是,如果官方犯罪統計數字屬實,只有2%的犯罪行為是未成年人實施的。兒童救助組織"努力"(Prayas)的創始人坎特(Amod Kant)認為,加強未成年人刑事責任並無必要。坎特算了一下,印度每年一共發生33000起青少年刑事犯罪事件,其中大約10%屬於情節嚴重的類別。他質問道:"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完全不能為3000多名犯人做些什麼,讓他們重歸正道呢?"

Prozessauftakt gegen mutmaßliche Vergewaltiger in Indien am 21.01.2013
一名被告的律師阿南德(V.K. Anand)接受記者提問圖片來源: AP

坎特已經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工作超過25年:"那些犯下嚴重罪行的未成年人中,五分之一都來自條件困苦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他們要麼是文盲,要麼輟學。他們家庭破碎,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坎特由此認為,就是否制定新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進行討論根本毫無必要:"現在終於到了改變我們社會的時候了。"許多印度民眾都認為,這次的法律程序以及新的法規將推動社會做出這樣的轉變。

作者:Priya Esselborn   編譯:石濤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