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周事件、「境外勢力」與中國經濟

2013年1月13日

南周事件餘波未了,「境外勢力」仍在關注。中國經濟會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出路嗎?

https://p.dw.com/p/17JFd
A protester calling for greater media freedom outside the headquarters of Nanfang Media Group in Guangzhou holds up a banner saying "freedom of press reflects the public's opinion" in Chinese on January 9, 2013. A Chinese weekly newspaper at the centre of rare public protests about government censorship will publish as usual on January 10, a senior reporter said, following reports of a deal to end the row. The row at the popular liberal paper, which had an article urging greater rights protection replaced with one praising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s seen demonstrators mass outside its headquarters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angzhou. AFP PHOTO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TR/AFP/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南周事件中,傳言高層認為此事有"境外勢力"參與。《澳門日報》發表文章談論"審查和境外勢力"。作者凌谷認為, "境外勢力"是一個奇妙的概念,這跟"人民的敵人"一樣,"是個幻化無窮、適意隨心的代詞,指誰打誰,讓人百口難辯。在國內官方用語中,'境內'指中國大陸領土,不含港澳;'境外'指中國海關關境以外,包括港、澳、台及中國領土之外的世界。所以,港澳居民是屬於'境外人士',如果說了讓當權者不高興的話,就是'境外勢力'了。"

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得獎者莫言認為,所有國家都存在審查制度,它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直接說:"中國不存在所謂新聞審查制度。"作者認為,"這真是叫人啼笑皆非的羅生門,也是境內、境外之別的冷笑話"。" 悲哀的是,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在中、高級公務員的家屬都移居海外多年之後,還視'境外勢力'為洪水猛獸。這正是這個過時的審查制度造成的嚴重思覺失調。"作者呼籲,"有良知、有魄力的政治家深知審查制度是麻痺社會自我修復能力的毒藥,敢於迎難而上,解除這種可笑可怕的制度"。

南周事件的意義

知名時評人梁文道在香港《蘋果日報》撰文說,關於《南方周末》的一切紛擾,至此畫上句號。報紙照樣出刊,撤走一個本來就由上頭派駐下來監管大家的總編,其他員工不被追究。在他們最後發出的聲明裡面,儘管始終不提庹震的名字,但至少鮮明曝露了監管審查的存在。但是,他說,"以我對國情的認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令人喜出望外的'階段性勝利'了"。

對於這場抗議的意義,梁文道認為,首先,"它正面展示了時代的變化。在這場六四以後未曾見過的媒體公開大攤牌行動裡頭,我們可以看見各地媒體或隱或顯的聲援,網路上從豪商明星到一般網民的表態,乃至於直接走上街頭而無所畏懼的市民百姓。即便對掌權者來說,這也是一個太過鮮明的民心風向標"。其次,它給當事官員一個教訓,"一方面,上頭不想風波擴大,於是不願擴大打擊範圍。另一方面,這大概也給了其他地方宣傳官員一個教訓。我不肯定此後媒體形勢會不會好轉,但至少有個希望。我肯定宣傳官員更不好當,要怎麼把握才不會出事呢?"

A vendor adjusts a stack of latest edition of Southern Weekly newspaper at a newsstand near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newspaper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ursday, Jan. 10, 2013. The influential weekly newspaper whose staff rebelled to protest heavy-handed censorship by China's government officials published as normal Thursday after a compromise that called for relaxing some intrusive controls but left lingering ill-will among some reporters and editors. (Foto: Vincent Yu/AP/dapd)
圖片來源: dapd

台灣學者、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在台灣《蘋果日報》上撰文指出,《南方周末》可能是中國媒體自由的一個令人鼓舞的訊號。不論結局如何,到底中國發生了幾十年來最重大的言論自由運動。因為離奇,有人認定必是中國高層權斗暗潮洶湧。林濁水指出,"先不論這是不是真的,最值得關心的是《南周》和《炎黃》的憲法夢是不是習的憲法夢──這才是最關鍵所在。 "然而,不幸的是現在沒有人的答案是保險對的。一種說法是,"《南周》、《炎黃》都強調分權是自由主義的民主,但習演講卻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集中制,這兩種價值觀南轅北轍,更何況他既在其他場合肯定毛,又說任何改革都不能和過去一刀切 ","那麼多人卻只能那麼不民主心態地把成敗放在習一人身上,而親切、強烈儒家道德意識的他,思想卻那麼的莫測高深,於是期待憂慮兼而有之之餘,只好嘆息,華人的民主路雖誘人,卻注定坎坷。"

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已走入死胡同?

《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討論,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已走入死胡同?作者劉罡指出,"學術界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對投資太過依賴,這種局面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必須扭轉中國經濟的失衡局面,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但問題是,中國的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並不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若降低投資增速,則消費增速也很有可能同步下降,這樣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兩部引擎將同時熄火,中國經濟勢必走入死胡同"。

劉罡說,"中國主要依靠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但如果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在第一位,著力降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今年以來的情況已經充分證明,這種局面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更加不可持續,中國經濟可能反而會以更快的速度沖進死胡同"。不調結構是等死,調結構是"找死",中國經濟難道就沒有生路了嗎?有人獨出心裁地為中國經濟指出了一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出路,走先發展後改革的"鐵道部之路",用快速發展造成的既成事實來"倒逼"體制改革。劉罡指出,"要判斷這一理論正確與否,不妨先看看中國鐵道部能否在大建高鐵的帶動下實現扭虧為盈"。

摘編:張平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