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201 Presseschau

2012年1月2日

《明鏡周刊》認為,中國的宇航計劃雄心勃勃,對載人宇航投入巨額資金,所取得的進步卻只是美國60年代的水準。中國的宇航計劃重要性有多大,將其與軍事領域的技術進步聯繫起來就可以看出……

https://p.dw.com/p/13clp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3.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明鏡周刊》(12月30日)寫道,"就像是美國和蘇聯之間太空競賽的翻版,中國用力擠進太空,追隨美國人、俄羅斯人和歐洲人的道路的做法引人注目。北京政府在新的五年計劃中,描繪了直到2016年的太空目標。"

文章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不是沒有矛盾的,比如對載人宇航項目投資巨大,而這些項目是其它航天國家早就實現過的。……

"不管中國取得了多少進步,其載人宇航計劃還處於美國人60年代的水準。儘管如此,北京冷靜地繼續投資,這個計劃被一些批評者視作原則上的錯誤。他們的理由是,載人宇航太昂貴、太危險,獲得的知識也有限。……"

文章推測說,"所以,北京在這個預兆下要將人送上月球,可能首先是出於政治原因,恰恰就像冷戰時的美國和蘇聯一樣。因此,首先應將它與其它技術、特別是軍事領域的進步聯繫起來,才能看清中國宇航計劃的規模。

"北京的軍隊以往其實是數量超過品質,現在則以飛快的速度改造為高技術軍隊。過去一年中國自行研製的、被外界稱為殲20的新一代隱形戰鬥機首飛,北京的第一艘航母也下海試航……

"同時,中國人還研製出能夠擊沉敵方航母的導彈。最初出現有關DF-21D導彈的報導時,專家們還在說,解放軍不可能精確地控制彈道導彈來擊中艦艇類動態目標。可是在2011年夏天,專家們就提醒說,中國人很快就能通過衛星填補這個空白。"

宇航計劃的軍事意義

文章認為,專家的提醒或許是對的,北京上周將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投入使用,該系統與美國的競爭系統GPS"具有同樣精確的定位,而且同樣有軍事用途",到2020年會在全球運行。

"北京從而目的明確地繼續擴大其'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旨在阻止潛在敵人進入戰略意義重要地區,比如給航母造成很大危險,使之難以向一定海域推進。"

文章指出,"美國在太平洋的權力要求首先是用航母來顯示和貫徹的,(隨著北京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美國因此感覺受到威脅。巨大的航母可以被輕易定位,而且易受損傷。如果美國向台灣海峽派遣航母,就會因中國的新式武器系統變得過於危險或代價過於昂貴。

"雖然北京政府一再宣稱要和平利用太空,新的五年計劃中也含有相應內容,可是,在西方國家被分開的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儘管有時區別不清楚),在中國是沒有區別的,中國的航天計劃受解放軍總裝備部領導。

"此外,中國的行為效果並不像五年計劃所描述的那樣和平。比如中國人在2007年用導彈擊落一個廢棄的氣象衛星,北京既不在意國際抗議,也不在意上千碎片拋入太空軌道,這些碎片至今還在那裡對衛星和太空飛船的安全形成威脅。"

摘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