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八十年之後,卡夫卡仍像是來自火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6月3日

在布拉格老城,人們所到之處,都和他的目光不期而遇。-弗朗茨.卡夫卡那雙憂郁的眼睛隨時都在注視著行人。那雙眼睛不僅是在紀念品商店出售的T恤衫和茶杯上,而且,-讓人匪夷所思-竟然也在布拉格的馬拉松賽廣告牌上。

https://p.dw.com/p/58W5
圖片來源: AP

卡夫卡生前對布拉格素無好感。有一次他居然還說過這樣的話:應當從各處放火把這個城市給燒了才好。不過,卡夫卡自己也感到,即使是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其它地方,他也不會是一個幸福的人。他說過:「我沒法在布拉格生活。是不是能在別的地方生活,這我不知道。但是,我在這裡無法生活,這是我所知道的最沒有疑問的東西。」

1883年出生於一個猶太家庭的卡夫卡在父親赫爾曼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父親將他送入位於布拉格老城區內的一家德國文理中學,以後又指定他學習法律。卡夫卡後來成為一家保險公司的普通雇員。法律條款和繁文縟節構成他每天生活的內容。他的文學創作也常常與裁決和打官司有關,表現個人面對無人能懂的「法律」時的那種絕望:「被遺棄的我們就像在林子裡迷路的孩子。要是你站在我的面前,看著我,你怎麼知道我內心的痛苦,而我又怎麼知道你的痛苦?要是我撲倒在你的面前,一邊哭泣,一邊訴說,你對我的瞭解又怎麼會多於對別人所講的那個又熱又可怕的地獄的瞭解?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們人類在彼此相對時,就應該像在地獄的入口前那樣,充滿敬畏、深思和愛意。」

「弗朗茨.卡夫卡在布拉格」-捷克發行的一個電腦光碟以此為名。光碟上可以聽到以綜合音樂為陪襯的卡夫卡作品,追蹤瞭解他的生平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天:80年前,1924年6月3日,年僅40歲的卡夫卡在一家肺結核療養院與世長辭。去世時,他的那些成為二十世紀世界文學經典的作品如「審判」、「美洲」和「城堡」還沒有出版。

卡夫卡的作品的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卡夫卡在自己的家鄉被嘲弄、被禁止,被貶低。納粹佔領者稱他的作品是猶太人變態藝術的產物;共產黨人認為他的著作代表著頹廢和資產階級。直到60年代中葉,日爾曼語言文學專家戈爾德施蒂克才得以在捷克斯洛伐克組織起第一個卡夫卡學術討論會。按照戈爾德施蒂克的看法,研究卡夫卡文學世界有助於克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條。這位卡夫卡專家說道:「我們是想表明,官方的定義,與文學和藝術有關的文化政策上的定義,都不適用。我們是想指出,這些定義是落後的,應當加以消除。」

隨著1989年的政治巨變,意識形態的藩籬消失了。但是,卡夫卡回到布拉格的速度依然緩慢。直到幾年前,布拉格才有了第一個卡夫卡廣場。在他出生的那所房子前的一個街口被冠以他的名字。數月前,在布拉格當年的猶太區豎起了一座卡夫卡雕像。資助該雕像的是一家商業型電視台的創辦者熱萊茲尼。對他而言,該雕像所在地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他說:「這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影響的精神場所。我喜歡這個地方首先是因為,在天主教堂一側安裝了探照燈,它們照亮了對面的猶太教堂;而猶太教堂一側安裝的探照燈也照亮了天主教堂。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能反映布拉格特殊氣氛的特殊場所。」

卡夫卡雕像尤其成了遊人們,-其中也包括那些身穿卡夫卡T恤衫的觀光客們所喜愛的拍照背景。而對捷克人而言,卡夫卡依然還是陌生客。卡夫卡的譯者切爾馬克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只是曾禁止卡夫卡著作的共產黨人:「錯誤在於,我們捷克人沒有能夠理解卡夫卡。可惜,還在30年代,捷剋日爾曼語言文學界就沒有能力對卡夫卡表達自己的見解。卡夫卡被認為是某種難以理解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機會是,將捷克在有關卡夫卡生平和著作研究方面的成果公諸於世。而捷克在這方面的成果要遠高於人們迄今所想像的。」

幾年來,捷克報刊不斷出現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指出,用德語寫作的卡夫卡也懂捷克語。這一點被作為驚人發現而受到歡呼。

卡夫卡逝世80周年之際,布拉格舉行為期4周的紀念活動,旨在加深對卡夫卡的認識並激發起人們對這位被長期精神流放的布拉格之子的興趣。許多人的感受也許會與設計了卡夫卡塑像的雕塑家羅納一樣:「閱讀卡夫卡是一種特殊的享受。卡夫卡涉及的是怎樣的題材?都是生活裡的瑣碎!但是,他把它們分解開來,讓它們進入超越任何一種認知范疇的境界。真令人難以置信。他的作品似乎不是由人寫出,而是出自火星的生物或某種昆蟲的筆下。」

如果說,卡夫卡的世界超躍了認知范疇,但,這並不表示,卡夫卡將永遠不會被這個世界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