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Tschaikowski und die russische Homophobie

Hsien-Chih Yang2013年11月16日

俄羅斯的「民族天才」 柴可夫斯基於謝世120年後的今天,淪為受社會大眾議論的話題人物,起因是他的同性戀性取向不符該國意識形態模式。

https://p.dw.com/p/1AHeU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1893年11月6日,聖彼得堡一個細雨綿綿的秋涼之夜,臨近今天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Ermitage)的馬拉亞‧莫斯卡雅(Malaja Morskaja)和戈羅可娃雅街( Gorokhovaja-Straße)交叉口的13號門前,雖已凌晨時分,仍停駐著幾輛馬車。僕人出出進進,記者守候在房屋對面的酒館裡。3點15分傳來彼得‧柴可夫斯基(Pjotr Tschaikowski)離開人世的消息。

Begräbnis des Komponisten Tschaikowski
柴可夫斯基國葬禮圖片來源: Tschaikowski-Museum in Kilin

馬莫諾夫(Nikolaj Mamonov)醫生宣佈其死因為亞細亞霍亂 - 一種19世紀奪去成千上萬歐洲人性命的疾病。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率先誌哀,並以國葬禮遇這位天才音樂家。

霍亂?自殺?

但是有關時年不滿54歲的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各種傳言不斷:有人說,他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被揭露所可能導致的社會醜聞而自殺;或者是:因為他與一名皇室成員鬧同性戀,沙皇命令他喝下一杯含霍亂病菌的飲料作為懲罰。總之,各種不同的中毒說法盛傳於聖彼得堡及歐洲。

蜚短流長

曾經研究柴可夫斯基的俄羅斯專家及作家瓦列裡‧索科洛夫(Valery Sokolov)表示:"唯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種'中毒理論'流傳至今"。索科洛夫認為,自殺或他殺的說法非常荒謬。他認為,柴可夫斯基無數的登台演出消耗了大量體力,是導致他健康出問題的原因之一。被柴可夫斯基視為告別之作的第六交響曲"悲愴"(Pathetique)的首演,更耗盡了他的精力,使他極可能罹患了現代人所謂的"精力枯竭症"(Burn-out)。

Tschaikowski mit seinem Neffen Wladimir Davydov zugeliefert von: Anastassia Boutsko copyright: Tschaikowski-Museum in Kilin
柴可夫斯基與外甥之間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圖片來源: Tschaikowski-Museum in Kilin

至於這位養尊處優的紳士名流怎麼會感染霍亂,索科洛夫有一個合理的說法:1893年夏,柴可夫斯基曾造訪他的哥哥,時任下諾夫哥羅德省(Nischnij Novgorod)副省長的阿納托利‧柴可夫斯基 -- 當時他正致力於對抗霍亂傳染病的蔓延。索科洛夫認為這是柴可夫斯基致病的緣由。

同性戀

莫斯科近郊克林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館"館長波莉達‧韋德曼女士(Polida Veydman)表示:"有時讀到或聽到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同性戀,這全是不愛國的科學家造的謠",只能讓我覺得好笑。否定他是同性戀者很荒謬"。 韋德曼指出,你只要閱讀柴可夫斯基的信函、日記,就會發現,他對自己的隱私,從戀愛到失戀等等都有坦白的描述。

也有人認為,柴可夫斯基的藝術創作與他的同性戀傾向毫不相干。韋德曼女士否定了這種看法, 她說:"柴可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他人格上的重要內涵當然在作品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Begräbnis des Komponisten Tschaikowski
克林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館圖片來源: Tschaikowski-Museum in Kilin

韋德曼表示,人們不該將柴可夫斯基的天才貶抑在其性取向的格局之內。她說:"發現自己不同於常人的性向,對於年輕的柴可夫斯基來說,已經是一個痛苦的考驗。當他在1870年代看到許多他青少年時期的同性戀朋友,借婚姻來掩飾真相,他也採取了相同的作法"。他娶了給他寫情書的年輕姑娘安東妮婭‧米柳科娃(Antonina Miljukova)。或許,她使他想起了普希金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 Onegin)中的少女塔蒂婭娜(Tatjana)。

中年以後的柴可夫斯基坦然面對自己的同性戀現實,韋德曼排除作曲家曾因其性取向問題遭受迫害的說法,因為當時俄羅斯的上流社會對於同性戀非常寬容。

無關隱私

現代的俄羅斯,無論是社會風氣極為保守的人民大眾或官方意識形態,在面對國家頭號民族作曲家的同性戀問題時,都表現出明顯的尷尬。

甚至總統普丁9月初在一次電視訪談中也方向明確地說道:"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曾是同性戀者,但我們對他的喜愛與此無關"。接著媒體也展開了保護柴可夫斯基免受謠言誹謗的宣傳攻勢。然而,不放心的母親們還是到劇院售票處詢問即將上演的"胡桃夾子"(Nussknacker)是否適合青少年觀賞。俄羅斯各種荒誕的同性戀恐懼現象也在刪除計劃拍攝的一部關於柴可夫斯基影片的國家補助經費上表現出來。俄羅斯戲劇導演及同性戀社區經典人物基裡爾‧謝列布列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即使一再強調,他不會從床笫視角拍攝有關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故事,但也無法得到國家補助經費。

Der Nussknacker Staatsoper Berlin Flash-Galerie
柏林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ZB

柴可夫斯基有德國血統?

有信譽的研究學者如韋德曼或索科洛夫,對於國家發起的"宣傳運動"並不以為然。他們表示,既然要 "轟動"效應,他們倒有一些其它材料: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這位被譽為俄羅斯最偉大音樂家的柴可夫斯基具有德國血統。

Swan Lake Chinesischer Staatszirkus
中國國家馬戲團演出的"天鵝湖"圖片來源: China Entertainment

他的外公 - 父親法國人,母親德國人的米夏埃爾‧阿西耶(Michael Heinrich Maximilian Acier)- 於19世紀初移民俄羅斯;柴可夫斯基的曾外公米歇爾‧阿西耶(Michel Victor Acier)是巴黎的雕塑師,也是德國著名邁森瓷器工廠(Meissner Porzellanmanufaktur)的模型師傅。他在邁森娶了德國姑娘瑪麗婭‧克莉絲蒂娜‧韋蒂希(Maria Christina Eleonora Wittig),他們的兒子米夏埃爾,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外公就出生於當地。柴可夫斯基最親愛的保姆范妮來自說德語的阿爾薩斯(Elsass),所以他6歲就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

作者:Anastassia Boutsko, 編譯:楊家華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