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俄中的互不信任和共同利益

2009年10月15日

德國許多媒體評論普丁訪問中國一事,指出兩大鄰國一直有互不信任和競爭關係,又相互需要;與中國合作方面,俄羅斯心情矛盾;俄羅斯戰略重點東移,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可能會越來越大。

https://p.dw.com/p/K6V8
10月13日,溫家寶和普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圖片來源: AP

《法蘭克福評論報》:互不信任和共同利益

俄羅斯政府總理普丁在中國訪問期間,中俄兩國簽署了總額高達35億美元的經貿協定。中俄兩個大國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引起了德語媒體的普遍關注,《法蘭克福評論報》寫道:

"雖然這兩大鄰國的關係一直帶有互不信任和互相競爭的印記、最近幾個月還出現了緊張局勢,但雙方都保證要擴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合作。這次訪問的核心是經濟話題:受到金融危機沉重打擊的俄羅斯經濟急切需要中國資本,原料貧乏的人民共和國則要求俄羅斯承諾長期提供石油和天然氣,但莫斯科又提出中國必須先行資助油氣管道建設。年初,兩國決定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價值一千億美元的石油,細節問題還在爭議之中。所以,普丁這次簽訂合同的收獲不大。

「儘管雙方互不信任,但這兩個大國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多。例如兩國簽訂了互相通報導彈試驗的協議。在共同努力制約美國及其盟國佔有世界政治優勢地位的問題上,北京與莫斯科也達成了一致。此外,如果美元作為世界唯一通用貨幣的地位被取代,兩國都將受益。在伊朗和北韓核問題上,兩國今後將進一步協調行動。"

《南德意志報》:俄中合作俄羅斯心情矛盾

《南德意志報》報導說,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項目集中在俄羅斯太平洋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對這些項目,莫斯科的心理很矛盾:

"俄羅斯想受益於自己日益難以開采的地下寶藏並同時開發基礎設施薄弱的內地,需要外國投資。第二季度,中國報導的經濟增長將近8%,而俄羅斯的可比較增長率卻為負10%。但是,讓中國工人進入俄羅斯是一個棘手的政治問題。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和遠東,許多俄羅斯人帶有根深蒂固的怨恨情緒,把人口眾多的南部鄰國視為威脅。俄羅斯經濟過渡研究所所長普裡曉科說,'要使這一地區永遠屬於俄羅斯,就必須對所有商務活動規定嚴格的界限。'"

《每日鏡報》:俄羅斯外交與經濟重點東移

普丁訪華期間,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訂了前者向後者每年供應七千萬立方米天然氣的協議。《每日鏡報》認為,這一協議使中國不僅能獲取俄羅斯遠東地區、而且也能獲取西伯利亞西部的天然氣,那裡的天然氣是目前西歐能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俄羅斯改變了外交和經濟政策重點,而歐洲至今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從中期來看,現在由莫斯科和北京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將成為政治軍事權力因素,很可能對包括伊朗和阿富汗在內的整個中東形勢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現在,這兩個國家也想把經濟更緊密地連接起來。但並非所有專家都看好這一新的夥伴關係,一些人擔心,中國試圖在自己有影響力的重要地區實現工業化,所以這些協議對中國更為有利。 "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