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返回國家操縱模式隱藏危險

2009年5月4日

《商報》指出,中國放開項目審批和貸款,返回國家操縱的舊模式,其中隱藏著危險。《德國金融時報》關注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認為成功的醫改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前提。

https://p.dw.com/p/HjMG
北京一家中國建設銀行圖片來源: AP

《商報》:中國經濟返回舊模式隱藏著危險

"中國政府對經濟危機令人吃驚地作出了快速、靈活和堅決的反應。黨的舊體制通常遲鈍緩慢,但這一次說幹就幹。很短時間內,長期懸而未決的大型項目開始動工。按照北京的'願望',銀行過去幾個月發放的貸款總額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商報》在總結了以上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後認為,這樣的做法也"隱藏著危險":

"因為拯救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是這樣運行的:受政府委託,國家的銀行向參與大型國家項目的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在此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指令,而不是市場經濟的考慮。

「這樣,中國又回到了國家操縱經濟的舊模式上,不僅過去幾年業已開始的市場自由化在中國可能出現倒退,環境保護也會停滯不前。知道內情的人士報導說,對化工廠、燃煤電廠和工業設備的建設,過去至少要仔細審查一下是否會對生態產生破壞作用,現在'一揮手就通過了'。

「這樣的快速運作已經為下一次危機埋下了隱患。所以,關鍵的問題不是以怎樣的增長速度使新興的中國國民經濟走出危機,而是應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在當前駕馭危機的過程中,看不出發展模式發生了轉變,也就是沒有從廉價產品生產國轉為高科技生態國家。私營領域本來已發展成為爭取更多公開化的重要力量,現在它有可能失去作用。'退回過去,走向未來'成了北京的格言。看一下中國正在覺醒的市場經濟就可以看出,這條路線很成問題。"

《德國金融時報》:成功的醫改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前提

《德國金融時報》關注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從上海發出的一篇文章說:"中國政府試圖大刀闊斧地改革過分昂貴、但卻效益不高的醫療制度。"該報接著寫道:

"成功地改革不得人心的醫療體系是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此外,政府想通過這一步驟啟動國內消費,因為許多中國人沒有醫療保險,不得不存錢以備生病時使用。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頭幾十年,簡單的醫療免費,受過醫學基礎教育的年輕人被派到農村當'赤腳醫生'。但從1995年開始,共產黨領導人想在醫療體系貫徹市場原則。北京逐步減少對醫院的補貼、醫院不得不自籌經費。這不僅沒有帶來更多的效益、反而導致了過度商業化。醫院不斷提高醫療費用,經常開出沒有必要的藥品。

「2005年,國務院最終宣佈醫療改革'實際上已經失敗'。北京大學教授李玲說,現在的新計劃'首次把醫療服務明確納入公共服務,從而把它定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按照新的準則,醫療衞生領域主要依靠公立醫院,私立醫院著重覆蓋額外的醫療服務。"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