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紀念鄭和下西洋引起周邊擔憂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10日

在中國,「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明年就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國政府正在組織大量活動以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同時北京也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鄭和下西洋」的和平性質與現代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不謀而合,但是在學術界,許多研究者卻並不認同這樣的解讀。

https://p.dw.com/p/5Igy
走向海上強國圖片來源: AP

15世紀初葉,明朝皇帝派遣回族宦官鄭和,率領大型艦隊進行了7次遍及東南亞的遠洋航行,最遠航程抵達非洲東海岸。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鄭和下西洋一直被描繪成和平之旅。中國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認為,鄭和下西洋沒有佔領一寸別國的土地,沒有掠奪財物,是一次真正的和平友誼之旅。他同時表示鄭和七下西洋表明了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是中國歷史的必然產物。

一些中國歷史學家和海軍軍事專家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但在一些分析家眼中,鄭和艦隊的航行卻帶有更多的軍事色彩。對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粉飾,從某種程度上摺射了中國政府正在進行擴張海上勢力的嘗試。

近年來,中國一面不斷發展遠洋軍事力量,一面盡力與東南亞國家改善關係,這不得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台灣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楊念祖認為,中國目前在東南亞地區加強自己的影響力,這與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試圖建立某種合作或者聯合關係,以確保中國的長期經濟目標和國家利益。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韋傑夫也特別強調,中國政府在東南亞的擴張和鄭和下西洋都是帶有戰略目標的軍事行動,而鄭和的航行也並不完全是所謂的友誼之旅,而是一次帶有軍事色彩的行動。鄭和下西洋不但是為了擴大明朝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也是為了建立雙方的貿易聯繫。而中國共產黨政權在東南亞的外交戰略目標則是保護海上運輸線,以確保國內經濟所急需的石油供應,以及保證出口途徑的暢通。

前印度海軍將領,香港大學中亞研究中心的海軍專家普拉卡什.梅塔帕蒂也認為能源運輸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而且會越來越重要。

許多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表示憂慮,他們懷疑中國海軍的戰艦是否有朝一日也會和鄭和艦隊一樣兵臨城下,而美國很可能也有相同的擔心。對於北京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保證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在通過馬六甲海峽時不受任何干擾。中國政府需要這些能源來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民眾收入,以此確保政權的穩固。

楊念祖認為保證能源供應是一項長期發展戰略,維護海上利益對於中國的經濟和未來生存是性命攸關的。而中國幾乎所有的能源進口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狹窄的水道。那裡海盜活動猖獗,雖然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對中國船隊採取過任何行動,但軍事專家們表示這種可能性始終存在。

石油佔據中國能源構成的22%,而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於進口。作為位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到2020年,中國的能源構成中石油將佔到31%。為了保證石油進口以及增強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中國採取了鉗形攻勢。一方面,加快海軍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與鄰國簽訂貿易協定。然而, 在2020年之前中國是不可能擁有一支世界先進水準的海軍力量的,雖然中國潛艇能夠航行到距海岸500海裡的海域,中國水面艦只的航程卻只有300到500海裡。

海軍專家梅塔帕蒂表示中國海軍在未來十年,甚至15到20年內都不可能把勢力延伸到內海以外的地方,即使得到了相應的裝備,中國海軍也需要時間來建立戰術體系和作戰理論。沒有人會認為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海上強國,但未來的衝突卻在醞釀之中。

以軍事訊息分析著稱的美國史崔芙預測公司智囊團指出,中國正從數量和品質上改進自己的海軍力量,而日本也在試圖擺脫戰後憲法對於軍事力量的束縛,當未來軍事力量交錯,能源問題凸現的時候,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之間,衝突在所難免。

(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