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為自己創造額外需求

2008年11月11日

中國政府決定,投資四兆元人民幣建設基礎設施和擴大社會保障,以此帶動中國經濟發展,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此外,中央銀行將放鬆銀根,方便中小企業貸款。中國政府的這一重大決策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重視。南德意志報寫道:

https://p.dw.com/p/FrQ0
「大干快上」,擺脫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圖片來源: AP

"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至今幾乎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危害,但中國已可明顯感受到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第三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降到9%,這是過去五年來的最低水準。尤其面向出口的行業,如紡織和玩具工業都抱怨訂單大幅減少。過去幾個月,數萬家工廠不得不宣佈破產。北京政府想通過這一帶動經濟的計劃防止發生連鎖反應。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如果中國的支出和投資繼續增長,就等於向世界提供了最大援助。'

中國開始執行開放政策三十年以後,現在有可能遭遇第一次經濟危機。一些經濟學家預計,明年的經濟增長很可能僅有7.5%。為了減緩結構急速變化帶來的沖力,中國需要快速增長。例如,中國每年有兩千萬年輕人湧上勞動市場。"

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領導人對面臨的經濟下滑十分不安,試圖通過巨額投資刺激國內需求,但中國的消費者缺乏消費興趣:

"股市的撞擊和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必須進行矯正這兩件事遏制了中國人的購物興趣。由於薪水水準低下,國內消費從來就沒有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政府顯然擔心,經濟增長率下降到8%以下會造成更大規模的失業和政治形勢緊張棘手。

現在,中國政府看來無論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要防止經濟大幅下跌,採取的辦法就是為自己創造額外的需求。過去幾年,中國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雖然有所減弱,但它仍然無所不在。所以,很成問題的是,是否有能力維持這樣巨大的國家支出,如果私人經濟失去了勇氣,國家僅靠額外投資公共事業能否真正防止經濟下跌。但眼下政府也許首先考慮的是發出一個明確的訊號。"

商報認為,"出口已不能為經濟提供足夠的動力,北京現在深挖國家的金庫,以此作為參加華盛頓金融峰會的最佳問候":

"中國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從原則上來說,它願意防止世界經濟進一步蕭條,也希望在重建全球金融結構時擁有有份量的話語權。中國提前走了一步,它將向歐美全面展示自己為在世界經濟危機中發揮作用而支付的帳單。承擔全球責任的國家,也想參與全球決策的討論。對於中國來說,在八國集團餐桌旁湊合吃一點的時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