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有意設新主權基金

2011年12月14日

關於中國有意另設一個主權投資基金的消息,是迄今為止北京對歐美債券信心衰減,逐漸轉向投資實體經濟的最明確訊號。

https://p.dw.com/p/13Sh5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中國已經做出了判斷,投資不動產總比手裡握著一大把利率又低、又有可能血本無歸的債務要強。"--作為中國貨幣政策制定者在全球金融市場方面的長期外籍顧問,紐約咨詢公司MES Advisers的總裁馬爾科夫斯基(Paul Markowski)這樣說。在過去的兩年裡,北京眼睜睜看著歐洲債務危機遏制了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增長和需求,而且中國持有的歐元區主權債券又面臨著債務延期或重組的風險,據估計這些債券總額大約有8000億美元左右。

這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渴望更好的投資回報

不管怎樣,中國已經積極地購買了歐元資產,以平衡美國債券帶來的風險。在過去十年裡,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價值應該是縮水了大約三分一。上周,路透社曾報導,中國人民銀行計劃新設立一個投資機構,使兩個主權基金並行不悖,一個負責投資美國,一個負責歐洲,將中國整合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權投資者。有消息來源稱,這個計劃早在歐元債務危機爆發之前就在醞釀了。

與中國貨幣和外匯管理機構保持一定聯繫的投資者都評論道,他們發現北京渴望在為美國提供新鮮資金幫助其解決赤字問題或者是在幫助歐洲金融機構和政府融資的同時能夠購得更多的不動產。

投資實體資產絕非一帆風順

不過,中國投資者不會處處受歡迎:任何一個主權投資基金出現在巴黎或是馬德里,想要收購某些基礎設施,最終很有可能會失望而歸。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位身在香港的投資銀行家這樣講,他曾經給很多中國客戶在海外併購提供過咨詢服務。"一個想法是,中國可以去收購農田。他們此前也曾經瞄準了一些港口。不過,他們不願意做任何政治上不討好的投資。"

壓力也來自中國國內。現存的唯一一家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CIC)已經遭到了本國國民的激烈批評,因為在美國摩根斯坦利銀行和黑石集團的大宗投資都是損失慘重。

但是在債務危機席捲歐洲、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也不再是3A之後,中國的主權基金有充分的理由去推進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向實體經濟領域投資的轉變已經在進行之中。在過去幾年裡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呈直線上升。2007年的數字還只有230億美元,2008年就幾乎翻了一番,達到520億,而2010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680億美元。專家預計,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將突破兆大關。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不管此次中國對外投資的焦點轉換是出於對歐美危機的風險規避,還是出於提升中國經濟在世界價值鏈條上位置的渴望,反正北京的這一意向是非常明顯的。

香港《文匯報》上周援引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的表態:"許多外國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而它們現在陷入了經營困境,瀕臨破產。這可是千年一遇的好機會。"摩根大通(JP Morgan)公司的分析師馬特耶卡(Mislav Matejka)認為,至少在未來的15到20年裡,都是收購歐洲上市公司資產最好的時機。

中國獨立經濟政策分析師謝國忠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歐洲股票現在價格很低。但是許多歐洲公司都在全世界盈利。對於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來說,把外匯儲備從一些價格過高的國債轉向這些股票。通過這種渠道,亞洲國家既能為歐元區注資,又能源源不斷地給自己帶來利潤。"

來源:路透社,編譯:雨涵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