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投資者在德國

2011年10月5日

在德國像華為、海爾、英利或三一重工這些公司名稱還並不為人所知。但過去的數年間,單單在德國人口最多的北威州就已有700餘家中國企業落戶。因為德國具有很多優勢:比如完備的基礎設施、地處歐洲中心樞紐等等。

https://p.dw.com/p/12lpz
Foto: Sany SANY Germany GmbH Im Mediapark 8 50670 Köln GERMANY Internet: www.sany-germany.de
2011年6月三一重工投產儀式圖片來源: Sany

投資品質明顯提高

"我們注意到,投資越來越令人興奮了。" 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珮Petra Wassner女士 說。"投資品質明顯提高:這些公司正在創辦更大的企業。一開始僅僅是些代辦處而已,而如今已經開始投資生產了。" 北威州投資促進署幫助外國公司在北威州落戶生根。

在一次中德企業以及一個中國商務部代表團會談時,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亦對兩國貿易關係的廣泛與深化深表喜悅。目前,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已達18億歐元。而中國對德投資也已超過9億歐元。而這僅僅只是開始,如陳健所說。"未來這一數字肯定還會上升"

抵觸在減少

然而,當中國投資者同德國企業合作時,問題在所難免。語言障礙經常顯得難以踰越。絕大多數中國人幾乎不通英文,而德國人的中文知識就更不用說了。文化上的差異亦導致理解溝通起來困難重重。就德國方面而言,首先擔心的是技術成果的轉移以及工作崗位的外移。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來,人們特別抵觸中國投資者,尤其是中國企業的併購行動。不過華珮指出,"在此期間我們的態度也變得更為積極起來,因為我們也有了併購成功的例子。

來自中國的拯救者

譬如六年前上工申貝(SGSB) 收購了德國縫紉機生產企業杜可普‧阿德勒公司(Dürkopp Adler)百分之九十五的股權後, 針對這家來自上海的新股東的不安和質疑便在企業職工以及銀行中蔓延開來。"我本人也在想,這可是杜可普‧阿德勒公司企業史上的一次巨大挫折呀。" 杜可普‧阿德勒股份公司的全權代表萊因哈德. 考特曼(Reinhard Kottmann)回憶道。在為他的公司工作了三十年後,突然出現了一個中國的大股東,對此,他自然感到很好奇。

風雨同舟

四十多年來,杜可普‧阿德勒公司一直只同一家來自南德的股東合作。可想而知,隨著新投資人的到來,開始時是多麼困難重重:針對產品品質以及企業管理流程,中德雙方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觀念。

但慢慢的懷疑在減弱。考特曼說,雙方彼此接近,相互理解在增進,現在更是風雨同舟。特別是當金融風暴襲來,杜可普‧阿德勒公司銷售額銳減百分之六十的危難之時,中國公司追加資金進來。"若沒有這種支持,這家公司很可能難以渡過金融危機。"考特曼講述道。

雙贏局面

目前,在北威州的中國企業工作的共有五千職員。這些工作職位頗具吸引力。儘管如此,能精通中德語言知識,熟悉雙方文化的專業人才依然匱乏。

在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看來,中德雙方間並不存在大的問題。雖然有一些文化上的差異,但這毫無疑問是能被克服的。這是一個中德企業現在和未來都要經歷的過程。


作者: Chi Viet Giang, 編譯: 楊暘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