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工業化的負面效果 空氣和水源污染嚴重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1月5日

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環境和生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德意志報說,由於機動車劇增、大量燃煤,北京等中國大都市空氣污染嚴重,大量酸雨滲入地下,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

https://p.dw.com/p/650b
大量燃煤使中國空氣品質下降,而長江也飽受水源污染問題的困擾圖片來源: APTN

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環境和生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德意志報說,由於機動車劇增、大量燃煤,北京等中國大都市空氣污染嚴重,大量酸雨滲入地下,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

「由廢氣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雨給全國的環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儘管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些地區在維護空氣潔淨方面仍然做得很不夠。尤其華南和華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環境污染明顯加劇。去年,中國排放了2100萬噸二氧化硫,比2002年增加了12%。包括北京在內的256個城市不得不承受酸雨污染。每年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折合一百億歐元,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空氣污染帶來的健康問題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方面對此沒有官方數據。德國駐北京大使館的診所自己做的記錄表明,持續數日的煙塵天氣過後,呼吸道疾病有所增加。中國的地方報刊也經常指出,出現煙塵天氣時,尤其老年人和兒童應盡可能少在戶外停留。

對煤炭的持續高需求、眾多的熱力工廠、過份使用化肥以及不斷增多的汽車交通抵銷了為改善空氣作出的許多努力。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象中國開采並燃燒這麼多的煤炭,此外中國的煤炭中含硫量很大,高達1.3%至2.5%。三分之二的電廠燃煤發電,所以每年全國排放的二氧化硫總量中有35%來自電廠煙囪,就不足

為奇了。」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文章談的也是中國的環境問題。在報導中國江河受污染、飲用水嚴重缺乏時,該報寫道: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共產黨實際上只能以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來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現在,不僅在工業化地區、而且在全國各地,人們都意識到,急速經濟增長為生態付出了代價。令人深思的是,中國市民社會的初期萌芽已在環保領域出現,日漸增多的一系列獨立於政府之外的組織開始探討生態問題。

去年春天以來,中國政府執行可持續發展路線。這表明,它認識到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但是,從提出口號到落實有效措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現已存在、未來將越來越嚴重的飲用水供應問題上,必須反對過量採用地下水資源、污染水源水面以及用水不講究實際效益或浪費飲用水等一些有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