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606 Wochenpresse

2009年6月6日

"中國共產黨有7400多萬登記的黨員,比九十年代初期增加了24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星期五周刊》的一篇文章從中國大學生爭取入黨談到了共產黨結構的變化。

https://p.dw.com/p/I4WN
圖片來源: AP

《星期五周刊》寫道:"共產黨吸收億萬富翁入黨、在沃爾瑪超市建有黨委,還準備在未來的中國第一個空間站成立黨支部。最高層的幹部仍然是男性,但現在開始實行屆齡強制退休和保證女性份額的制度。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黨集中精力發展最優秀和最聰敏的人士入黨。正如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政治學家帕爾蒂爾所說,'黨已經從一個發動思想意識形態運動的群眾組織轉變為技術官僚的領導集團'。"

文章的作者在北京某大學採訪了兩名正在爭取入黨的女大學生。她們坦承,入黨是為了個人前途和就業:"雖然黨在精英大學生的心目中仍然很乏味、毫無意義,但仍有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大學生爭取入黨。由於只有百分之五的申請書能獲得批准,所以黨籍就顯得格外值得追求。受黨歡迎的候選人是成績傑出、有領導能力和具有青年理想主義的人,哪怕這些特長往往只是做做樣子而已。要爬上政府體制的階梯 ,必須擁有黨票。

從外面看來,共產黨仍然講究意識形態,黨員還要啃馬列主義、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學說。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學教授布拉迪女士說,1989年以來,黨的使命是'保留招牌,改變內容'。黨派出專家到歐洲研究那裡的政治變化、分析新工黨或德國社會民主黨,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則被視為反面教材。這些專家把新的認識帶回中國,用於維護和鞏固政治制度。

布拉迪說,政府改進了方法,更為關注公眾輿論,為失望情緒和不同意見提供更多的宣洩閥門,因為這樣做有利於穩定體制。只要沒有人努力成立獨立的組織,這一做法就可以奏效。黨最害怕的是出現具有替代能力的權力結構,所以一旦民憤擴大,政府也就不再試圖掩飾,有毒奶粉一案就是一個例子。"

文章認為,"二十年前的民主運動引發了共產黨領導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分裂。領導人從中吸取了教訓,認識到高層看法不一致只能導致災難。"但中國的政治仍然前途不明:"樂觀派認為,經濟上的權利必將產生更強烈的要求,要求擁有更多政治自由。另一些人擔心,資本主義會造就鞏固體制的集團。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今年警告說,中國的最大危險並非政府所說的社會不穩定,而是陷入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和異化,根本的問題是權力與資本主義的聯姻。人們起初以為,市場經濟將限制國家權力,但事實恰恰相反。"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