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ie Politische Konsultativkonferenz des Chinesischen Volkes

2011年3月3日

中國「兩會」再次召開。不少民眾對「兩會」在政治、經濟、法律改革等方面依然給予一定的期待,但有關專家分析指出:本次「兩會」不會做出政治方面的改革,諸多社會問題並不能通過「兩會」得到根本性解決。

https://p.dw.com/p/10T22
圖片來源: AP

2011年3月3日下午15時,中國政協會議開幕,賈慶林作了政協工作報告,其中報告全文正像此前專家預測指出的一樣,大多提出民生方面要進行改善,而在政治改革方面強調: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決抵禦西方多黨制和兩院制的影響。此次報告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強調維穩工作,其中提到擁護政府對烏魯木齊「7‧5事件」的處理。專家也指賈慶林所作政協報告揭開了此次"兩會"的基調:在政治改革方面,中共依然是鐵板一塊,側重民生議題,以緩解當前社會矛盾。

今年"兩會"政改題目比以往受到更大的掩蓋

對於"兩會"將有可能繼續迴避政改話題,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表示:"這個應該是在意料之中,因為政改在近些年來,提的越來越少了,整個的趨勢都是如此,今年又特別遇上了'茉莉花革命'的震蕩,所以今年政治改革的題目會比去年和以往受到更大的掩蓋,在做這個掩蓋的同時,共產黨會做出其它方面的努力,試圖對中國普通民眾在幾個最關注的社會問題方面會做點事,以改善公眾印象,比如在'兩會'期間會加大對物價及通貨膨脹、國內房價、控制環境污染方面的聲音,甚至都會在反腐敗方面會有一點表示,但是將來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會有配合的做法、具體的措施,我們不是很清楚,恐怕公眾不能有太高的期待。"

誠如專家所談,政改話題迴避,民生話題活躍的兩會,中國公眾是否會對這些"兩會提案"買帳?中國滅火和維穩是否能夠奏效?丁學良認為:"在民生方面,普通的老百姓最關心的幾個民生問題上,如果共產黨一點事都不做的話,當然老百姓馬上就會有一些非常憤怒的表達,甚至不排除在兩會以後,在有些地方甚至就會有一些走上街頭的一些抗議行為,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高層,在這些方面反應還是比較敏感,他們會做一些事情,特別是在大的城市關係到普通人的生活方面,會做一些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持續多長時間,很難判斷,我特別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是非常明白的,在農村或小城市出現公共事件,不會對整個中國的社會穩定造成更大的衝擊,但在中國大中城市出現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具有威脅性的一種跡象,他們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除了加強社會維穩,在民生方面至少在短期之內,他們會做一點事,但說的和做的會有一些差距。"

"兩會"的政治訊號不能用簡單的'左'和'右'來描述

中國以重慶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政治動向在兩會前異常活躍,所以也有一些專家提出擔憂,認為"兩會"透出的政治訊號有集體左轉傾向,對此丁學良並不十分認同這種說法:"我覺得中國這些年來的複雜性已經超出了用簡單的'左'和'右'來描述的趨勢,'左'和'右'的字眼在三、四十年以前,對於中國的政策走向,中國政府要做什麼事有符合事實描述的力量,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來,中國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所謂'左'的意思是指重新回到'毛澤東時代'的一些口號,一些政治表達,一些意識形態的提法,但'毛澤東時代'的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的打擊,不管大小和對內及對外,現在的中國政府會做到這一點嗎?因為中國社會裡面那些最賺錢的產業、部門、公司,基本上都控制在共產黨的高層、中層官員,家庭和親友的手中,所以我不覺得現再用簡單的'左'和'右'這樣簡單化的描述能夠反映中國客觀真實的社會動向。"

中國"人大"不會站在民意的角度建立法制制度

此次兩會,會不會對中國當前的"司法濫用""政治干預司法"等有所涉及,也為部分公眾和法律界人士所關注,對此德國之聲採訪了被稱為"中國律師界的良心"的張思之,他聽聞此問題,作了非常簡短明確的回答:"我不知道他們有哪些提案,但我不抱什麼希望,這是基於我對執政黨及兩會進程的瞭解。"

就此,而"八九學運"領袖馬少方對此的看法是:"中國的兩會代表,選舉程序是怎樣出來的,能代表民意嗎?在中國的人大會議中,黨組織在控制代表,黨組織本身又是官僚,實際上是執政者在控制立法者,這樣的代議制是真正的代議制嗎?所以根本不是,不要指望這種'立法會'站在民意的角度,建立法制制度。當前是虛假的民主制度,標明叫'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它是反民主的,第一沒有深度競爭和廣泛參與,所以他不可能選擇真正的'兩會'民意代表,而且這個制度真正限制民意,象湖北原來的人大代表姚立法,這樣真正的民意代表會被逐出立法機構的,這是他們的游戲規則,所以中國的老百姓還在呼籲,要求進入到真正的民主社會。"

作者:吳雨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