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天主教會如何獲得資金?
2013年10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民間早就送給他"奢侈神父"的綽號-德國林堡地區主教特巴茨-范‧艾爾斯特(Franz-Peter Tebartz-van Elst)為新建主教府一再超支,主教官邸的建築費用幾年間從500萬歐元攀升到3100萬歐元。就連德國主教大會主席措裡齊(Robert Zollitsch)也已經與范‧艾爾斯特劃清界限,因為前者深知這樣的醜聞將給財政結構飽受媒體和公眾詬病的天主教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現在,德國主教大會已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林堡主教府的財政狀況。其資金一部分來自由教會稅、國家資助和捐款組成的公共主教管區預算,另一部分來自所謂的主教預算,由基金、地產、遺產稅、分紅等組成-這是歐洲以前的舊式主教管區留下的習俗。
因為有兩個賬本,所以德國的天主教會與全球其它地區相比很有優勢。慕尼黑大學教會法專家赫爾姆特‧普雷(Helmuth Pree)說,現在只有個別歐洲國家,比如德國、奧地利有教會稅或者教會款體系,而在全球其它國家,這樣的體系都不存在了。在德國,有納稅義務的所有天主教徒或者基督教徒都繳納教會稅,稅額為其收入稅的約9%。方便起見,由國家直接從個人收入中扣除。2012年,德國天主教會獲得了52億歐元的教會稅。
義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則向有義務納稅的人普遍徵收所謂的"使命稅",稅額為個人收入稅的0.7%或者1%。但公民可以自己決定是把這筆錢交給教會,還是交給國家的社會福利機構。在德國,人們可以通過退出教會逃避教會稅,但義大利等國則沒有這樣的途徑。
捐款、教堂募捐、溫和的賦稅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天主教會都依靠自願捐款。普雷說,如果國家的經濟狀況變糟,教會就很艱難,因為捐款減少。 儘管教會可以對自願捐贈的資金數額提出建議,但卻無法肯定到底能籌集到多少捐款。
這樣的煩惱正困擾著波蘭的天主教會。在戰後的共產主義時期,波蘭引進教會基金來對沒收教會資產作出補償。2012年,該基金產生的收益為2100萬歐元。而現在,波蘭卻在談論引入自願的教會款,份額為個人所得稅的0.5%。據估計,這筆收入為每年3300萬歐元,但因為是出於自願,所以並不一定能收到這個數目的款項。
美國的教會證明,在自願基礎上也可以運行良好。教庭大學教會法系主任、羅馬北馬裡亞納群島(Rota)法官馬庫斯‧格勞力西(Markus Graulich)說,美國有一個很好的捐款體系,但是,美國的天主教會也會受某些言論的影響,比如神父的某些表態可能導致信徒的捐款意願降低。
格勞力西說,這導致教會和社區的關係會更密切。他表示與美國的教友就此進行過討論,問他們的布道是否自由,他們的回答是,"是的,如果能和信徒們建立良好關係的話。"
在世界上其它許多國家,地方教會的財政都比較困難。普雷說,窮國郊區仍然經常向歐洲教會求助。德國是最大的援助方。德國天主教大會的訊息顯示,2012年,從德國援助機構、修士會和教區有6000萬歐元流向外國教會的項目。德國主教大會世界教會和移民問題負責人烏裡希‧珀納爾(Ulrich Pöner)說,這些資金大部分來自捐款和教堂募捐,有600萬來自教會稅這些合作項目常常是某教區的特定項目,比如修建學校或衞生所。流向拉美、亞洲和非洲的資金各佔三分之一。普雷說,非洲的比重可能會增加,因為拉美和亞洲的教會經濟狀況有了改善。他說,"非洲人口增長快,經濟問題突出,今後幾年可能將繼續擴展對其的援助項目。"
作者: Andreas Grigo 編譯:樂然
責編:葉宣
LINK: http://www.dw.de/dw/article/0,,171688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