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帶一路 一路是坑?

文山
2020年8月2日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許多工程項目非但給受援國帶來了巨大的債務風險,中國自身也因此面臨不小的金融壓力。

https://p.dw.com/p/3g4Si
China | Gebirge an der Karakoram Schnellstraße
喀琅昆侖山脈間穿行的中巴公路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Co. Ltd/D. Henley

(德國之聲中文網) 報告指出,根據估測,中國國內私營經濟領域的債務在2018年就已經達到了GDP的160%;而在中國境外,由於官方數據的缺失,中資機構的放貸行為更是缺乏透明度。而且,絕大多數在海外放貸的中資機構都是國有銀行,信用評級機構也難以獲得相關數據進行評估。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已經在過去20年間悄然成為了全球最主要的債權國之一。科隆經濟研究所(IW)在報告中估測,中國當前所持有的債權規模佔到了全球經濟總產出的1.5%,在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國家的放貸總額已經超過了所謂的"巴黎俱樂部"(即22個傳統發達國家)。

Sri Lanka Hambantota Hafen
無力償債的斯里蘭卡已經將漢班托塔港租借給中國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I. S. Kodikara

研究者指出,中國向海外輸出的資金大部分都來自於2013年後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此框架下,非洲國家公共債務總額的17%為中國所持(世界銀行數據)。包括巴基斯坦、衣索比亞、肯亞、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在內,多個深入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欠中國的債務規模已經突破了本國GDP的10%。

"中國模式"本身的侷限性

而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讓不少債台高築的"一帶一路"國家雪上加霜。包括巴基斯坦、埃塞爾比亞在內的29個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已經被國際評級機構調低,這又進一步導致投資者加速撤資。科隆經濟研究所指出,鑑於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無法掌握"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真實借貸規模,這些國家的評級還有進一步被調低的風險。

科隆經濟研究所的學者認為,欠中國巨額債務一方面造成了這些國家對北京的經濟依賴乃至政治依賴,另一方面,債務本身的違約風險也十分高。對於放貸的中國而言,這同樣也是巨大的挑戰。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僅截至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欠債務的規模就已經達到了2150億美元,相當於同年中國GDP的1.5%。

報告作者指出,所謂 "中國模式"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一直高度依賴於債務擴張、投資拉動。但是當前中國政府在疫情後經濟重啟過程中謹慎放貸、謹慎投資的姿態,說明北京已經認識到了原有增長模式的侷限性。科隆經濟研究所因此認為,中國必須在海外投資方面也轉變思路,做出"結構性的決策",採取包括債務減記、重組、再融資等一系列手段。

同時,研究者也注意到,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已經多次大幅減免非洲國家所欠債務。報告因此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受援國與中國都面臨巨大風險,說明中國模式本身的可持續性存在問題,而這很有可能是中國為其地緣戰略崛起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數據圖源自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

圖例
綠色:信用展望積極
米黃:信用展望2020年未發生變化
深紅:信用展望負面
紫色:信用展望2020年被調低

不同尺寸的藍點代表欠中國債務的規模。從小到大依次為:
小於1億美元
1億~10億美元
10億~50億美元
50億~100億美元
大於1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