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摘要

2012年1月1日

今天是2012年的第一天,香港媒體主要聚焦以下焦點:2012年全球政治和經濟將關注什麼?北京胡溫體制即將結束,整體如何評價?香港為什麼正在「死亡」?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https://p.dw.com/p/13cXN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2012年選舉年

香港《明報》發表社評,題為《經濟掛帥的2012年》。社評寫道:"2012年是國際政治重要的一年,改朝換代是這一年的標記,兩個星期後是台灣總統大選,然後3月是俄羅斯選總統,四五月法國總統選舉,然後是中共十八大,11月初是美國大選,12月是韓國總統選舉。安理會中英美法俄5個常任理事國,其中4個將在2012年大選或換班;2012年不僅是選舉年,更是牽涉到全球主要國家政治及經濟走向的新一年。 "

社評繼續寫道:"各地情勢不同,領袖們理應面對的環境也不同,但巧合的是,他們2012年共同面對的只有一樣﹕經濟困局。……西太平洋這邊,中共十八大今秋舉行,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已成定局。新人上場,從中共這10年的走勢可以看到,只要循著發展道路走下去,中國未來一段相當長時間,都可以享受比起其它大國暢順得多的經濟道路。不過,由於2012年全球經濟陰霾密佈,2011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屢創匯改後新高,分析家指出這是由於可能資金流走,人民銀行不得已出手之故。事實上,人行2011年12月下調存款準備金,便是銀根放寬的一種做法。儘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結果仍是取態樂觀,但穩定一詞貫穿全份公報,不求猛進,但須保八,將是今年新班子的共識。"

胡溫體制近尾聲

香港《蘋果日報》本周還就北京胡溫體制的成績與問題發表社評,題為《脫離民意,後胡溫時代路難》 。社評寫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的任期將在 2013年 3月屆滿,距今還有 15個月。但他們近日對特首曾蔭權施政報告的評價、對溫州動車追尾慘劇的處置,嚴重脫離民意,顯示在中共高層激烈權斗中,後胡溫時代已經開啟,與曾蔭權班子一樣進入看守政府狀態,不可能指望他們卸任前再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

《蘋果日報》的社評繼續寫道:"2003年胡溫主政之初,沙士疫情爆發,他們怒炒隱瞞疫情的北京市長、衞生部長,並藉民意支持,厲行官員問責制,在海內外贏得「胡溫新政」的口碑。其後,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收容所被打死,胡溫又采納民意,廢除實施近 50年的收容制度,並在民意、輿論支持下,壓制了利益受損的公安的反彈。隨著胡溫黨內地位的穩固,海內外都寄望他們能加快中國政治、經濟改革,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裹足不前,……胡溫近日的表現,顯示他們要麼無心,要麼無力,已難以在尊重民意、推動政改方面有所造為。……從依靠民意、推動問責新政,到問責制變成玩弄民意的政治騷,被究責官員可輕易復出甚至陞官,胡溫新政的泡沫早已爆破。明年中共舉行十八大後,胡錦濤、溫家寶就會退出中央委員會,習近平、李克強就會逐步接班。中國政治已提前步入後胡溫時代,越脫離民意,政治、經濟、社會就越不穩定。而習李主政之初,相信同樣會依靠民意,以鞏固黨內權位,但站穩腳跟後,是否會同胡溫一樣,漸漸脫離民意?他們能否克服制度的慣性? "

香港面臨"死亡"?

香港《蘋果日報》本周還就香港局勢發表評論,稱香港的狀況是"This city is dying"。評論寫道:"2011年第一個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竟然是父母都是內地人的嬰兒。它預告著這一年香港的災難,是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的產子潮,它衝擊香港的醫療體系,使本地孕婦產子難,私家醫院逼爆與瘋狂漲價,公立醫院醫生流失,是否免試引進外地醫生成為社會爭拗的話題。……2011年香港網路瘋傳一首叫《蝗蟲天下》的歌曲,把內地客比作蝗蟲。這首歌在短短兩個月內,點擊量達三十多萬。然而,香港絕大部份的媒體對這首歌都沒有報導,相反倒是內地的《南方周末》有大篇報導與評論,並對香港人的不滿表示理解,說內地暴發戶的壞習氣不僅來香港搶奪資源,還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不良影響。「在他們(香港人)看來,內地人……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評論寫道:"儘管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趨嚴重,但香港主政者為了「向北望」卻一再壓制香港的言論自由。禿鷹部隊大舉拘捕示威者,李克強訪港將記者隔離至李克強看不見也無法聽到任何提問的地區,便衣警在麗港城阻擋記者鏡頭。香港法院獨立並嚴格遵從基本法判案,是市民可以安心碇泊的法律盤石。這個法治基礎,從早兩年習近平提出要求香港要「三權合作」,到今年港珠澳大橋的司法復核官司被曾特首斥為「濫用司法程序」,香港終審法院首次向人大提請就剛果欠債案釋法,外傭居權官司更是由政府、建制派議員不斷煽動社會情緒要人大釋法,香港法院將被黨意主導的人大凌駕,香港法治在政客鼓動、市民短視之下面臨衰蔽。司法一旦淪為行政機關的工具,市民的法律保障也就喪失了。"

摘編:李華

責編: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