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OP26聚焦中國:要煤炭,也要碳中和

Steffen Wurzel 發自上海
2021年10月30日

世界氣候峰會周日(10 月 31 日)在格拉斯哥開幕。屆時,眾人也會將目光投向中國。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就人均排放量而言也超過歐盟。

https://p.dw.com/p/42NAl
Luftverschmutzung in China
圖片來源: Zhou Changguo/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領導層承諾到 2060 年使中國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在此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眼下的情況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如此之多,但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如此依賴煤炭。

在上海、北京、杭州或深圳等中國大城市,人們有時會認為這個國家已幾乎實現零排放。

街道上,無數電動滑板車幾乎悄無聲息穿梭而過,綠色車牌顯示,越來越多的汽車是電動的,很多大城市的公車队已完全電動化。

事實上,中國是電動汽車的全球先驅。然而,對於氣候保護,這還遠遠不夠,因為該國大約 60% 的能源仍來自燃煤電廠。

減少對煤炭的依賴、經由可再生能源以及基本不含二氧化碳的核能生產更多電:就在格拉斯哥世界氣候峰會開幕前夕,中國政府在一份關於氣候保護的新文件中重申了這一氣候保護政策。

取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的該文件中無多少新內容。不過,至少,中國現在首次向國際社會正式並具有約束力地確認:到 206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碳中和。最遲到 2030 年,達到碳排放峰值。

反過來看,這同時意味著,直至本十年結束,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將繼續逐年上升。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國辦公室的李碩(音譯)就此指出,只有比此前所宣佈的更快、更大幅度減排,至2060 年實現氣候中性才是現實的。他說,到 2030 年到 2060 年實現零排放,是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標,很多觀察家認為,這個想法猶如天方夜譚,但如果中國能提前5年開始減排,那麼,氣候中性的目標就就會現實些。

多年來,為降低碳排放,中國大規模擴建風電、太陽能電及核電。由此,至少煤炭在電力結構中的份額有所減少。問題在於,與此同時,中國的電力需求快速上升。最近,中國大約 20 個地區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拉閘斷電--因為電力短缺。

有一點很清楚: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供應安全重於氣候保護。奧斯陸金融分析公司Refinitiv的能源專家嚴慶(音譯)認為,在短期內,中國仍將依賴煤炭。她指出,過去幾個月,中國國家計委明令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等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增產煤炭。

氣候專家們強調,中國實現氣候中和的道路絕不僅與煤炭有關。在這個國家,幾乎沒有任何其它行業能像建築業一樣確保經濟增長。然而,生產鋼鐵和水泥,會釋放出大量破壞氣候的二氧化碳。對於綠色和平氣候專家李碩來說,這就是問題。他問道:"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從國家鋼鐵和混凝土行業獲得有關氣候保護的答案?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聽到這個行業的任何相關訊息,例如,鋼鐵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何時會達到峰值,是在 2023 年還是 2025 年?"

迄今為止,在氣候保護問題上,中國當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口惠而實不至。幾天前發布的新氣候保護政策文件使這一點再度清晰。中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周三在北京表示,這一文件的發表非常重要,該文件基於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這個時刻,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增進國內外對中國氣候行動的瞭解,分享中國智慧與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