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北美

2022年美中關係將走向何方?

Wesley Rahn | William Yang
2021年12月25日

美國和中國陷入日益嚴重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之爭,這樣的競爭關係預期會在明年繼續加劇。

https://p.dw.com/p/44kgf
USA Präsident Biden trifft Chinas Präsident Xi Jinping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11月舉行了一次電話會議,兩位領導人都承諾在未來對競爭進行管控。圖片來源: Yue Yuewei/Xinhu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和中國的相互對抗在2021年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趨勢看起來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在美國,意見分歧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人在進入關鍵的中期選舉時卻能達成一個共識:對中國沒有示弱的空間。另一方面,習近平也準備在10月的黨代表大會上進一步鞏固他在中國的權力,共產黨完全支持這位國家主席對美國的強硬政策。

來年的冰冷開局

北京冬奧會預告著2022年將有一個坎坷的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國家已經表示將進行外交抵制,不派政府官員參加冬奧會。美國希望能借此引起人們對中國鎮壓新疆地區維族穆斯林的關注,而中國回應則稱,這些國家將為此舉承擔「後果」。

在香港,北京政府對香港公民自由的持續打壓也將持續到2022年。越來越多的民運人士被當局以去年實施的國安法為依據,遭到判刑、監禁。

中國獨立學者吳強表示:「我相信這種緊張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包含在人權、地緣政治與安全等領域都會繼續保持一種緊張的態勢。這個態勢是中美雙方領導層都樂於看到的,也是預料到的。我不認為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會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來降低這種緊張的程度。當然,他們會控制它。」

2022年台海衝突機率不大

隨著香港的特別自治權被北京慢慢抹滅,不遠處的台灣戰戰兢兢地看著中國軍機在最近幾個月裡跨越防空識別區,進行了數百架次的飛行。美國對現任台灣政府表示支持、派出非官方代表團等行為激怒了北京。

中國對任何台灣獨立的問題都深惡痛絕,北京向來強調台灣與大陸「統一」是不可避免的。

Kampfjets China Taiwan
中國軍機今年頻繁跨越台灣防空識別區。圖片來源: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ce, R.O.C./Taiwan

隨著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持續,中國軍事入侵的可能性被視為美中之間軍事衝突最危險的潛在爆發點。但事實上,在中國共產黨為其重大行動做準備的時候,他們較可能希望見到穩定而非劍拔弩張的局勢。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德國之聲:「在2022年秋季的二十大召開之前,中國攻擊台灣的風險非常低。習近平不太可能冒這樣的風險,因為這可能會危及到他第三個五年任期的執政地位。」

美中科技脫鉤

網路安全將是未來的一個大問題,影響著經濟和戰略政策。今年,美國指責中國贊助數據駭客的大規模攻擊。華盛頓還反對中國對於下一代通信技術,特別是5G技術的全球部署。

美國此番努力看似會在2022年繼續,華盛頓不會停止讓中國企業難以獲得關鍵的美制硬體。葛來儀表示:「美國剛剛開始對向中國轉讓技術實施更嚴格的限制,(美方在)2022年還會採取更多措施。」她也提到:「在2022年,美國國防部預計將填補監管漏洞,其他中國實體也可能會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黑名單。」她指出,美國的盟友們也在討論出口管制,以及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篩選等。

中國共產黨對其國內科技領域巨頭進行嚴厲的打擊,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原因。來自美中兩國監管機構對外國投資中國公司的額外壓力,可能將使全球投資者在2022年保持警惕。

China Fahrdienstleister Didi
中國監管機構的調查令滴滴搭計程車股價重挫圖片來源: Fan Jiashan/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對抗仍是主旋律

中國的經濟擴張預計在2022年將放緩,一些預測表明,明年的增長可能只有5%。分析人士說,這可能會促使中國與美國合作,以降低川普時代搭起的貿易壁壘。

拜登和習近平於11月舉行了一次電話會議,期間兩位領導人都承諾在未來對競爭進行管控。但觀察家對兩國能否合作、友好解決分歧的前景仍持懷疑態度。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沈凌告訴德國之聲:「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緊張關係的緩解可能是暫時的,因為對抗仍然是主旋律。」他認為:「隨著兩國經濟實力的變化,中國現在在經濟實力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美國。因此,雙邊關係將更多地是競爭而非合作。」

中美雙方正陷入一場生存競爭,以證明哪種治理體系更為出色。對於作為崛起大國的中國來說,它代表著國家控制的資本主義和「東方的崛起」。

葛來儀也認為,兩國的國內政治將大幅度影響美國和中國的政策,「因此我對在任何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都不樂觀。」儘管如此,她提到,兩國仍有可能達成一些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