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70509 China verordnetes Schweigen

2009年6月1日

1989年天安門事件已經過去20年了。 然而迄今中國仍然沒有就當年的那場學生運動,以及它最終造成的後果和影響展開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多年來是中國的一個禁忌話題。誰要想探詢當年那場學生運動的始末,遇到的不是沉默,就是一無所知。當年一些改革派的住所也受到了警方的嚴密監視。

https://p.dw.com/p/I0Bg
對20年前的六四事件至今無法展開公開討論圖片來源: AP

北京西郊的萬安公墓。香山腳下的這個地方,空氣中彌漫著松樹和青草的氣味。一隻杜鵑不時地啼鳴著。幾只石雕獅子把守著這個象公園一樣的墓地的入口處。這是中國首都北京的一座最老的公墓, 也是北京很少幾個還能讓人追憶起1989年那場大屠殺的地方。

在幾百個墳墓中找出1989年6月3日,6月4日去世者的墓碑要花很長時間。袁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墓前擺放著一支幹枯的玫瑰。從墓碑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個目光嚴肅的男青年。墓碑上寫著:當他突然離開這個世界時還不到30歲。

距離萬安公墓大約15公里的北京大學校園裡,學生們輕鬆地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無論是北大,還是中國首都的其他地方,89年學生運動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對它也記憶也已經淡薄。袁立以及數百名青年遇難20年後的今天,北京的青年人已經基本上不知道當年所發生過的事情了。正如這位21歲的物理系大學生所說:「我不是特別清楚這件事。國內也沒有太多的相關的報導。所以也就大概知道。具體的原因也不太清楚,所以也不太好說。」

不少大學生,比如這位24歲的經濟專業的大學生,在回答有關六四這個問題時顯得十分緊張:「它畢竟是一種不愉快的事情。可能當時存在著某些不合理的東西。但是畢竟已經過去了。我覺得怎樣更好地走向將來,可能是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肯定要吸取教訓,但是現在也不能思考得太過負面。」

六四這個話題至今在中國仍然是個禁忌。對這個問題沒有展開公開討論或者辯論。人們對這場運動的稱謂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六四"。知名媒體人凌滄洲說,大多數人不願意談論這個問題是因為害怕。他說:「中國媒體比20年前還是有一定進步的。在中國媒體裡面至今為止有兩個絕對不能碰的雷區,觸電即死的雷區,一個是六四,一個是法輪功。這個中國媒體人都知道。這是禁忌性的東西。」

六四學生運動二十年後的今天,天安門廣場上已經沒有了示威者,所能看到的只是大批遊客了。去年甚至發生過北京一家報社誤發六四照片的事情。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些當年受傷的大學生。據說有關的編輯在報紙印刷前的校審過程中,竟然沒有意識到這張圖片將產生的爆炸性效果。從中也可以看出,當今的中國人對這段歷史是多麼地無知。

距離天安門廣場不遠的地鐵木樨地車站。路面上數不盡的汽車在四車道的寬敞馬路上飛奔。就在這個地方,20年前一位名叫蔣捷連的17歲青年被打死。為了躲避解放軍的子彈,蔣捷連同數十人一起藏身在路旁的花壇後面。蔣捷連的母親丁子霖今年已是72歲的老人。多年來她一直為打開人們對六四的沉默奔走呼號。丁子霖對記者說:「天安門本來血跡斑斑。現在繁華似錦。裝扮得再漂亮,也掩蓋不了(事實)。它可以把彈孔磨平,甚至將地上的磚都換掉,但是抹不掉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斑斑血痕。」

每年這位"天安門母親"的創始人都會給中國政府寫信,要求政府澄清1989年的六四事件,並為當年的死難者恢復名譽。但是她從來沒有得到過政府的答覆。

丁子霖這位退休教授,現在雖然可以在自己窄小的住所裡接待外國記者, 但每次都必須上報國家安全部門。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鬥爭:「第一條解除對難屬行動自由的限制,不要再跟蹤我們了。第二條,給我們公開悼念我們親人的權利。第三條,不要扣押海內外朋友給我們的捐款。還有,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給那些生活最困難,沒有醫保,沒有低保的難屬生活補助。第五條是,讓六四的傷殘者,重殘者也享受普通殘疾人的待遇,不能受政治歧視。我想,這5條要求說到天邊去(也不過分)。我們已經做了最大的忍讓,最大的克制。但是就是這樣,也沒有任何人來答覆我們。」

丁子霖不是中國人中唯一要求重新評價六四事件的人。曾經擔任趙紫陽政治秘書,擔任過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的鮑彤也認為,有必要澄清歷史。但是同丁子霖一樣,他們的聲音現在只有在國外才能聽到。這位76歲的老人在某種程度上過著軟禁生活:「政府也應該把它所掌握的全部真相講給老百姓聽。我想,如果真理在它那一邊,它應該不害怕討論。如果它有很大的自信心, 相信老百姓是擁護它的,那麼它應該讓老百姓來發表意見,而不應該堵住他們的嘴。」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六四這個歷史階段已經過去了。它強調說,中國近一二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正說明了當年措施的正確性。知名媒體人凌滄洲說,雖然國家控制的媒體不再觸及六四這個話題,但網際網路上的辯論並沒有停息:「在輿論控制的表象之下,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渴求討論這些事情,希望探索真相。人們在網路上悄悄地,或者隱晦地談是有的。 但是這個形不成氣候。因此現在很多網民去看海外的中文網站。要想公開討論,看來還得等上幾年。從現在起可能還要等上十年。至少從胡錦濤這一代人那裡,我看不到這種希望。」

萬安公墓大門口站立著身穿制服的警衛。在中國政府允許人們就六四舉行公開辯論之前,也許這裡的一些墳墓是人們憑吊當年的死難者,寄託哀思的唯一的地方了。

作者:Ruth Kirchner/峻青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