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造就德國統一: 柯爾《十點計劃》年屆三十

Udo Bauer
2019年11月27日

1989年11月28日,時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總理柯爾(Helmut Kohl)提出的10點計劃震驚世界。該計劃為兩德和平統一鋪就了道路。以下是對有關統一的幾個最重要問題的答覆。

https://p.dw.com/p/3Tq56
Wende DDR - Mauerfall - Kanzler Kohl in Berlin am 10.11.1989
1989年11月10日,柯爾和東西兩德人民一起慶祝柏林牆倒塌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 Kainulainen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911月政治背景如何?

在11月28日赫爾穆特‧柯爾(Helmut Kohl)總理提出10點計劃的前19天,柏林牆倒塌。大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居民湧入德國西部,並打算留下來。與此同時在東柏林爆發反對統一社會黨(SED)和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規模示威遊行。該國政府總理莫德羅(Hans Modrow)在11月17日發表的一份政府聲明中談到兩德之間的一份協議。但是蘇聯的國家領導人已經在考慮一旦德國統一該怎麼辦的問題。柯爾希望他在聯邦議院提出的計劃後贏得多數支持,以便將德國統一問題納入世界政策的議事日程。

10點計劃包括哪些內容?

在第1至第5點計劃中,柯爾談了對聯邦德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之間開展合作的設想。其范疇包括人道主義援助和經濟援助,建立條約共同體以及成立聯盟的途徑。第6點至第9點談的是將兩國的相互靠攏納入國際軌道。例如在當時的歐共體、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會和裁軍框架內的整個歐洲的發展問題。只是在最後一點上,柯爾才描述了"德國人民在享有自由自決權"的條件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重新統一的可能性。根據柯爾的說法,恢復國家統一仍然是聯邦政府的政治目標。

柯爾的提議是磋商的產物?

不是。直到柯爾在聯邦議院發表講話之日,這一聲明一直處於秘密狀態。總理府中只有以總理顧問特爾奇克(Horst Teltschik)為首的的一小部分人知情。無論是外交部長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還是其他內閣成員均未獲得通知。就在柯爾在聯邦議院發表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講之前不久,其安全顧問特爾奇才將德文的講話稿交給了美國白宮。當時在華盛頓已經是深夜。因此一舉兩得,既正式通知了美國政府,又讓其沒有時間表示反對。柯爾的態度是:不讓任何人詆毀這份文件。

兩德國內反應如何?

當時在德國引起的反響不一。在聯邦議院,聯盟黨和自民黨議會黨團以及部分社民黨成員表示支持。但是遭到自民黨人蘭布斯多夫(Otto Graf Lambsdorff)和社民黨人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的反對。綠黨認為這對歐洲是個危險。 12月1日,聯邦議院對10點計劃進行了投票表決。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投票贊成,社民黨棄權。柯爾的10點計劃在當時的東德也引起爭議。以莫德羅為首的東德政府以及部分公民運動的代表表示反對,但是大多數東德民眾對此興奮不已。"我們是一個民族!"成為大規模示威的主要口號。

國際反應如何?

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迅速表示贊同統一,但前提是德國繼續作為歐共體和北約的成員。其他西方夥伴則心存疑慮和恐懼,擔心統一後的德國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蘇聯則極其憤怒。聯邦外長根舍(Genscher)後來曾說,戈爾巴喬夫總統很不高興。據說他甚至稱柯爾是個"傻子"。

有哪些歷史後果?

柯爾發表講話後,外交部與所有有關國家進行了緊張的外交接觸。柯爾總理和根舍外長試圖打消人們的疑慮,最終將所謂的奧德河-奈斯河邊境線(Oder-Neiße-Linie)視為德國東部邊界。此舉也促使1990年5月至1990年9月進行的所謂2 + 4談判取得突破。所謂的2 + 4談判指的是兩個德國與法國、英國、美國和蘇聯就德國統一的條件進行的談判。在1990年3月18日舉行的人民會議選舉中,大多數東德公民將票投給了明確支持統一的東德基民盟。統一並沒有像柯爾最初所規劃的那樣,謹慎而緩慢地啟動,而是最終以緊急程序的方式實施。經過數十年的分裂之後,德國於1990年10月3日重獲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