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談: 馬可波羅旅行社導游中國40年

明信2006年8月24日

慕尼黑馬可波羅旅行社即將迎來它50歲的壽辰,作為一家資深的旅遊集團,它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個角落。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馬可波羅首次帶領歐洲遊客踏上中國的土地,是為西方旅行社之中的先行者,至此以來成功地開闢了西方遊客在中國的旅遊路線。在馬可波羅旅行社五十年紀念即將到來之際,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採訪了該公司集團的新聞發言人克勞斯.狄(Klaus Dietsch)先生,狄先生本人也是在中國山東出生的德國人,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

https://p.dw.com/p/90Eh
來吧,中國的獅子也是有友好的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之聲:馬可波羅旅行社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開發了中國的旅遊路線,在中國當時的文化大革命的時代,風雨如晦的政治背景之下,馬可波羅旅行社是怎麼實現這一旅遊項目的呢?

狄先生:馬可波羅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元朝時候他就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我們公司也非常榮幸可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六十年代我們就和中國有非常成功的旅服往來,儘管當時中國的政治氣氛並不輕鬆。當然在六十年代的中國不可能和現如今一樣可以組織多批次的旅行團,當時我們的旅行團都是經過非常細致篩選出的。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之中,我們只被允許向中國辦理極少量的,經過嚴格篩選的客人。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極少量的幾個旅行團。

德國之聲:這些被選出來的旅行團是要經過哪些篩選程序呢,參照什麼標準呢?這些標準又是中國方面擬定的,還是我們旅行社自己擬定的呢?

狄先生:兩方面的作用都有,作為旅行團的組織者,我們對我們的來自德語國家,德國,也包括瑞士,奧地利的客戶,其中想要去中國旅行的客人們,當然會進行選擇,當然我們也要知會中方,這些客人的姓名,職業等一些基本數據,這有點像現在的簽證,上面列明了所有旅客的基本數據。這在當時是慣例,我們向中方出示旅客的基本資料,如果中方的某個政治部門表示:允許通行,我們的旅行團才可以成行。

德國之聲:那麼這些被「選」出來的遊客對當時(60年代)的中國有什麼印象呢?從遊客們的反映來看中國近40年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您作為長年的中國旅遊組織方對中國最近的變化有何體會呢?

狄先生:問題好多哦,但是我還是非常願意回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得到旅遊中國的遊客們他們當然感覺非常榮幸,可以去東方去中國遊歷一番,可以說這是一種榮譽,一種幸運,他們作為客人,被中國邀請,去中國拜訪。作為單獨的遊客這是非常稀少的,這和通商不同,比如廣州,作為一個國際貿易都市,廣州對於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秉承了開放政策,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國際商品交易會,去廣州可以說是不難的,但是困難在於中國內陸旅遊,這在當時是非常的封閉的。這樣一來,我們組織的中國旅行團就顯得更加有意義,我們的遊客可以去游歷廣州以外的更多的內陸城市,比如北京等。我們的客人在當時對於政治也格外的感興趣,他們很好奇,什麼是文化大革命,他們很想知道,在中國正發起著什麼運動,政治傾向是什麼,街頭巷尾的人們都在談論著什麼,這是當時的旅中客人們中常感興趣的問題。
關於第二個問題,中國40年來發生了什麼變化,我本人第一次旅華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間,之後也多次去中國,我認為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次78、79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有一些文化大革命的餘波,不只是「全陪」(導游)「地陪」(當地導游)陪團,每個團都配有一個「觀察員」陪同,晚上在賓館就會遇到一個 滿臉堆笑的人,他同我們說:「我知道你們今天去了哪裡哪裡,你們做了什麼什麼,我們白天見過誰誰……」這說明,我們一直是處於「被觀察」的狀態的。這個情況在近些年當然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在中國可以自由的旅行,現在也有人自助旅行,他們在中國兩三人結伴同行,人們也不可能步步跟隨。通過這4、50年間馬可波羅旅行社組織旅中團體的感受就是,中國的旅遊現如今已變得非常獨立,非常自由。以往的政府控制行為已經不再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大程度的向世界開放了。改革開放之前旅遊中國僅限於北京,廣州這樣的城市,這也有它的優點,我曾經獨自在北京旅遊了七天,一周游京城,這對於現如今的自助旅行者來說是不可能的,他們頂多在北京呆上三四天,游游長城,看看故宮,然後就離開了,相對來說那個時候長時間的逗留北京可以看到很多深入的東西,走街串巷的過程中看到很多普通遊客看不到的東西。後來中國可以說全面開放了旅遊景點,南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西到雪峰聳立的新疆,北到風吹草低的滿洲裡,中國完全的向遊客開放了,這在當時不是這樣的,現如今,確確實實的放開了。


德國之聲:狄先生,在您的談話同我們留意到一個詞「觀察員」,您可不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就您所知,觀察員從何而來?

狄先生:「觀察員」一般是國家的職員,他們來自某一個政府部門,他們和我們的旅行本身完全不相關,我們有我們的地陪,他們引導我們旅遊,介紹景點,他們也帶領我們參觀工廠,幼兒園,公社,這些那個年代的「建設成果」。我們還在公社還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飯,當時在中國的旅遊的確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讓我們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意猶未盡。我們自己當時覺得挺自在的。我本人也在中國做過導游,當時每當晚上我帶團回到賓館,總會過來一個人,非常友好地坐到我對面,和我非常清楚的聊起今天我們去過哪裡,做過什麼,這說明當時這些行蹤也在中國政府掌握之中,他們很清楚這些遊客在中國做過些什麼。這在現在的中國已經完全沒有了。

德國之聲:對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的中國旅行計劃和現如今的旅行計劃,在旅行的內容上有哪些變化呢?

狄先生:變了很多。如我之前所說,中國比以前開放了很多。一方面,開放當然很重要,因為遊客們可以在中國看到更多的光景。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旅遊路線很單一,就是廣州,北京,這是沒辦法的,因為其他的城市也不允許你去旅遊,這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1981、82年形式有了改變,允許去西藏旅遊了,我也可以坐船游長江三峽旅行。這說明,中國政府正在逐漸的開放地區,開放城市,甚至開放省級地區的旅遊業。這在一方面向遊客們展開了多彩多姿的中國世界,在另一方面,當然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有了發展,鐵路,航運,長江上的渡船,賓館,這些設施已經非常接近國際水準,這就是說歐洲的旅客去中國旅行,他知道這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有許多很有意思的人民,有一個「超級廚房」,一切的生活習慣完全可以按照歐洲方式,也就是說不一定要像以前一樣「入鄉隨俗」。他們不用擔心住宿問題,我們有五星級甚至更高級的賓館。這對於歐洲旅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既體會到了多樣性,也保持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他們的生活標準。中國在這4、50年中在服務設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德國之聲:狄先生,您剛才的談話提到了西藏旅行,對此我有一個小問題,環境保護人士批評,大型旅行團破壞了西藏的環境,您對此批評持何觀點?

狄先生:唔,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要說的是,我們馬可波羅當然也組織西藏旅遊團,但是我們的旅行團最多帶18位遊客,這當然是很小規模的旅行團啦,都是乘坐「小麵包」車,更大的團體我們也不做,當然也就不可能說是大型旅遊團。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一般的都有一個中國的旅行管理者陪同,他對我們負有保護的義務,他們熟悉我們的旅行計劃,他們也給予我們的遊客一定的培訓,他們當然對當地的景點,文物,居民等賦有保護義務。組織的德國遊客團體都是對於當地人文風物賦有保護的,這是我們貫徹如一的宗旨。可以說我們馬可波羅組織的旅遊不會破壞西藏甚至中國的環境,我們支持當地的環保建設。另一方面,我必須要說的是,以前西藏的交通一直不便,直到剛剛開通的青藏鐵路,天路暢通了北京與西藏之間的路途,這條路當然會給西藏帶來更多的遊客,但是我不推薦去西藏。在歐洲來說,一個大型旅行團,去馬略卡島這樣的海濱渡假可以組團,或者去中國的海南也可以組織一個大型旅行團,但是西藏我們肯定不會組織大型旅行團。一個大型旅行團,我的確承認,會影響當地的人文風物,如果他們再不對當地的風景文物加以顧慮的話,那麼大型旅遊團對景點來說肯定是很危險的。但是我們在西藏沒有組織過這樣規模的旅行團。

德國之聲:對您的旅客來說中國之行看重的是什麼?一次中國之行與一次馬略卡旅行有什麼不同?

狄先生:哈哈!這是非常不同的!因為中國是多少人夢想中的文化古國,這個是無與倫比的。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更為可貴的是,這文化是活著的,仍然薪火相傳的。不似埃及,是千年文化古國,但是之後沒落了。中國的文明是傳承的,這當然非常的吸引歐洲遊客們。在這樣的文明背景之下,他們只要一想到充滿魅力的文化,踏上陌生的土地,結識陌生的人民,而且可以大快朵頤,身臨其境的品嘗那些在歐洲的中餐館已經初識其味的中國料理,中國對我們的客人來說當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基於飲食,歷史,介紹,可以說人們對中國是有一些基礎認識的,但是去馬略卡主要就是為了消遣娛樂,與中國的認識人,社會,文化迥然不同。可以說兩者在旅行的初衷上就是不同的。

德國之聲:非常感謝您狄先生,在本次採訪的最後,我有一個私人請求。因為在和您的交流之中我瞭解到您的中文說得非常好。關於中德旅遊,文化交流,您有什麼話想對我們的聽眾以及讀者說嗎?

狄先生:(中文)哈哈哈哈……我來試試看說中國話!我希望中國的朋友來歐洲,來德國,我想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中國近幾年發展了很多,發展的很好,這對於旅遊業是非常有幫助的,我當然喜歡中國,在心裡我是一半的中國人,因為我是在山東青島出生的,我喜歡中國的文化,我自己是德國人,但是我好好喜歡中國人,我也非常願意為兩國文化交流做出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