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聖雄甘地--自由與反抗的象徵

Ana Lehmann2008年1月30日

聖雄甘地是一位正直、堅持道德原則的政治家:他主張以非暴力方式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並最終領導印度獲得了獨立。聖雄甘地被印度人視為自由與反抗的象徵。60年前的今天(1月30日)聖雄甘地遭到印度教狂熱分子槍殺。

https://p.dw.com/p/CzdS
圖片來源: AP

當年輕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前往南非時,他相信公正與法律,這是他在倫敦學到的內容。但是在南非,甘地看到的卻是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移民的歧視。

當有一天甘地僅僅因為自己是印度人而被一位白人列車員趕下火車後,他感到極其憤慨,決定以和平方式向這種不公平的種族歧視發起反抗。海德堡大學南亞研究所的歷史學家吉塔‧達拉帕爾-弗利克表示:「甘地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上的完美,他將其稱為真理。認為人們應該追求一種真正的生活,一種與他人以及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活。而政治則應該為這樣的生活提供支持。」

為了堅持這種真理,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堅定地遵守了自己的精神原則,而且還將「禁慾」作為了個人淨化的一部分。在南非,甘地從一位矜持的年輕律師變成了一位反抗英國殖民者、反對歧視的積極分子。

當甘地20年後回到印度時,他的非暴力抵抗思想早已形成。甘地很快成了印度國大黨的領袖。達拉帕爾-弗利克表示:「印度1915年的情況非常令人沮喪。在1915年以前,印度國大黨只是一個討論俱樂部。1920年,甘地領導國大黨展開了民眾運動。在甘地的倡議和支持下,國大黨成為了一個受民眾擁護的黨派。」

印度很多受壓迫民眾都將甘地視為自由與反抗的化身。他們從甘地那裡獲得了自信。位於德裡的甘地和平基金會主席拉哈‧巴特表示:「之前印度人沒有那麼勇敢。但是『追求真理』的信條讓他們變得無所畏懼。他們知道,我們要戰鬥,但我們不是用武器進行戰鬥,而是用精神的力量,使用真理。他們變得無所畏懼,即便因追尋真理而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上世紀30年代,印度出現了一股席捲全國的抗議浪潮,而甘地則是這一運動的領軍人物。1930年,很多參加示威的群眾效仿甘地徒步走到海邊取鹽,以打破英國對鹽的壟斷,反抗運動達到了高潮。另外,甘地還組織人們抵制英國產品,例如曼徹斯特生產的服裝。拉哈‧巴特表示:「不合作運動的一項內容是焚燒進口服裝。人們將自己所有的進口服裝都投入火中燒毀。甘地以這種方式告訴大家,我們要擁有自己的國家、獨立的國家,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不需要依賴外國的產品或者幫助。」

甘地一再被英國人投入監獄,也一再重新投入爭取獨立的鬥爭。與此同時,他還努力從內部改變印度社會森嚴的種姓制度,幫助賤民獲取尊嚴。歷史學家達拉帕爾-弗利克表示,這讓甘地受到了全世界的敬仰。他說:「他喚醒了英國人的良心,同時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感。當時出現了『以道德對抗帝國主義政權』的說法。甘地告訴人們,受到殖民統治的農民有能力向擁有軍隊的殖民者發起反抗。」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佈獨立,甘地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不過甘地和平基金會的巴特表示,印度的獨立同時也標誌了甘地的失敗。因為甘地希望按照自己的夢想塑造印度,希望印度社會的發展能夠符合他的理念。但是他對印度發展的設想與印度獨立後的真正發展完全不同。

甘地原本希望建立一個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共同組成的完整國家,但是最後,他接受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在印巴衝突中,有數千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印度獨立後幾個月,也就是1948年初,甘地被一名印度狂熱分子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