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元區經常項目失衡

2012年6月11日

歐元區的經常項目與世界相比,幾乎是收支平衡。但在歐元區內卻處於急劇不平衡的狀態,隨時可能爆發。

https://p.dw.com/p/157N8
圖片來源: Fotolia

(德國之聲中文網)提到經濟經常項目的不平衡,人們立刻會聯想到中美互利共生的關係。中國將大量的產品賣給美國,再以賺得的金錢購買美國國債,資助美國的債務。從某個角度來看,德國人在歐洲扮演的角色與中國人雷同。2011年德國對外商品和勞務結算余額達1360億歐元,這表示德國的出口額比進口額更高,而其中近半數出口流向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及西班牙和法國。

部分人士視此類不平衡的狀況為根深蒂固的債務危機的主因。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朗哈默教授(Rolf Langhammer)認為:"這(經常項目失衡)反映出迥異的實體經濟競爭力。歐元區的地中海國家經濟曾得到過高的評價。" 這顯示低利率促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而當地的薪資也隨之大幅提升。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國際經濟政策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表示:"在貨幣同盟前利息極高,因為人們擔心這些國家的貨幣貶值。當時若義大利、葡萄牙、希臘或西班牙的貨幣貶值,投資者將損失大筆資金。投資失利的風險都反映在利息上。"

在這些國家參與貨幣聯盟後,此類的風險便不復存在。歐元區周圍的國家快速降低利息。

朗哈默指出:"許多國家已將加入歐元區的優勢用罄,並未將其作為投資用途或沒有將投資列入考量。" 西班牙房產泡沫便是後果之一。

貨幣的高估或低估?

與此同時,德國提出的2010年議程則改變了它的社會體系和勞動市場。工會對薪水的要求放緩。蒂賓根大學經濟學家斯塔巴提(Joachim Starbatty)稱,上述情形造成"歐元區部分國家的貨幣受低估,德國便是一例,而希臘或西班牙等國的貨幣則明顯被高估。"

德國的匯率和薪水優勢使其經濟遙遙領先,遠勝其他歐元區國家。換句話說:歐元作為共同貨幣不僅無法消除貨幣同盟內的差異,馬特斯認為"貨幣平價造成歐元區內更嚴重的不平衡狀況。"

在歐元發行前,希臘、義大利甚至法國尚能調整政策改善情況:他們自行使國家貨幣貶值,使產品價格低廉,從而促進出口額以達到經濟平衡。"

朗哈默稱:"歐元剝奪了各國自行調整匯率以修正經濟失衡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必須進行貨幣內部貶值並降低薪水。美國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希臘在過去幾年大幅縮減薪水,但該國價格水準仍需下跌30%(即實際貶值)。該報告也指出,葡萄牙必須貶值35%,西班牙和法蘭克福則需貶值20%,使競爭力達到與德國相當的水準。

此外,歐元區內需要結構改革消除特權,但此舉也可能造成失業。對當事人而言,改革並不比削減薪水容易承受,因為幾年後才能收割成果。

德國的重擔

模範生德國背負了更大的壓力。它必須投資一筆金額使歐元區的經濟獲得平衡,減輕債務危機。這必須透過更高的薪水協議才能達成。對德國而言,附出另一筆資金可能會帶來一波更高的通貨膨脹。

馬特斯認為:"若德國更劇烈的增長,德國的通貨膨脹率很可能不再遠低於歐盟區的平均水準。"

德國聯邦銀行也持相同看法。強烈的通貨膨脹可能造成德國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削弱競爭力。有鑑於部分國家的經濟情勢,德國貨幣當局應不會逼迫歐洲央行調升利率。

在南歐私人資本逐漸枯竭後,歐洲央行自4年前起便資助歐洲貨幣聯盟內的經常項目失衡的國家。歐洲央行購買過渡負債國家的債卷,並提供南歐國家的銀行無限的流動性。

人們可以由中美的共生關係發現,這樣的方式無法長久。中國大量往美國出口貨物的同時,美聯準卻放鬆貨幣政策,中國人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美元資產付諸流水。若歐元區國家持續漸行漸遠,德國將面臨相同的命運。

朗哈默指出:"若一個國家持續性的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但它也必須認清,在緊急情況下拿回的這些帳單可能一文不值。"

作者:張丹紅 編譯:張筠青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