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Solschenizyn Tod

Hermann Krause2008年8月5日

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上周日晚上因心力衰竭在他位於莫斯科附近的家中逝世,終年89歲。索爾仁尼琴是蘇聯時期最激烈的政權批評者,也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然而他的作品只能得到俄羅斯以外的人們的贊賞。

https://p.dw.com/p/EqDx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圖片來源: AP

要概括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一生,有幾個關鍵詞,包括他在西伯利亞古拉群島的監禁生活,他為了生存所做的鬥爭,還有史達林時代的恐怖政策。1978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然而卻不能親自去領取這個榮譽。有些人認為,《古拉格群島》這部書,對於西方和蘇聯來說,都是過去幾十年中最具有政治意義的作品。毫無疑問,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一直到晚年,他都保持著自己驚人的創作耐力--他每天一直工作12小時。

1918年,也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一年後,索爾仁尼琴在高加索基茨羅沃茨克出生。在蘇聯強制集體化的過程中,他的家庭失去了所有財產,索爾仁尼琴在貧困中長大,曾經是一個狂熱的社會主義者。他在大學學習了數學和物理專業,當1941年希特勒襲擊蘇聯的時候,他立刻就報名參軍了。他崇拜列寧,但是對史達林卻保持一定距離。有一次,他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諷刺了史達林,因此而被捕。他在莫斯科克格勃的監獄接受審訊, 隨後被押解到西伯利亞的古拉格群島集中營。索爾仁尼琴把自己在獄中的經歷、其他被監禁者的命運,都詳細準確地記載在自己的作品中。

1953年,史達林逝世之後,索爾仁尼琴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的一個小村莊,1956年,他在距離莫斯科200公里的小城梁贊市定居下來。

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政治氣氛有所緩和,索爾仁尼琴的作品《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已經可以在蘇聯出售,這是一本中篇小說,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描述了蘇聯集中營裡的生活。

然而,在此之後,索爾仁尼琴再次落入不幸,但他還是堅持寫作。他出版了長達三冊的《古拉格群島》,之後又出版了《第一圈》和《癌症病房》。這些長篇小說在蘇聯被禁,只能在西方出版,這為索爾仁尼琴在西方國家贏得了極大聲譽。1974年他再次被捕入獄,之後被驅逐出境,他後來寄居在德國科隆--他的朋友、德國著名作家海因裡希-伯爾家裡。他把自己稱作是德國文學的朋友,在上中學的時候他讀過歌德、席勒河海涅的作品。

在德國短暫停留之後,索爾仁尼琴去了美國,過著非常低調平凡的生活。其實早在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期,就曾經要求他回國,但索爾仁尼琴還是直到1994年,在葉利欽擔任俄羅斯總統期間,在輿論的極大關注下回到了俄羅斯。他從海參崴游历穿越整個俄羅斯,跟普通百姓談話。他把自己看作是俄羅斯的維護者。他批評葉利欽出賣國家、壓制民眾的政策。他的批評從來都是毫不留情,一針見血。

然而,新生的俄羅斯需要的不是謾罵,而是贊譽和希望。他晚期的系列作品,如《紅色車輪》三部曲,並沒有得到很大反響,他最後一部書《俄羅斯道路》由於帶有反猶太傾向而受到了激烈的批評。俄羅斯人已經不再把他當作自己的國民。儘管備受爭議,索爾仁尼琴還是20世紀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在俄羅斯 ,像這樣的知名人物已經不太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