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atural Desasters

2010年3月20日

近來世界上幾個相距遙遠的地方都先後發生了不小的地震。有人據此表示,地球面臨地震頻發期。但科學家們卻認為,儘管近來地震頻發,但卻並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證明全球的地震活動在加劇。

https://p.dw.com/p/MWat
2010年2月智利發生地震後圖片來源: Thomas Nachtigall

海地、智利、台灣、土耳其,幾個相隔千里的地方,最近都相繼發生地震,致使有人提出這幾次地震是否相互有關聯的疑問。但科學家們表示,迄今還沒有科學依據證明這一猜測。

而且,據德國魯爾大學的大地科學教授弗里德里希(Wolfgang Friederich)告知,全球發生的地震次數儘管略有波動,但其總數其實是基本保持不變的。他說,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統計,近十年來,地球上每年發生的裡氏7.0到7.9級的地震次數大致不變,平均每年十三次。而在這段時間,裡氏8.0到9.9級的大地震只發生過四次。至於小地震,則是不計其數。

「環太平洋地震帶 」最為活躍

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外部液態地核和內部固態地核這四大部分。根據大陸板塊學說,地殼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這些板塊各自漂浮在熾熱的地幔上緩慢移動,在板塊交界處存在許多巨大的斷層,絕大部分地震就發生在這些斷層地帶。

地球上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是所謂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也就是圍繞太平洋、呈馬蹄形的地帶,該地帶涉及紐西蘭、日本、阿拉斯加、智利等國家和地區。其它地震頻發區包括中大西洋海嶺和美國加州的聖安德烈斯斷層。

很難證明各地頻發地震不是巧合

弗里德里希教授告知,地震模型以及對地下張力的計算結果都表明,世界上某個地方發生地震後,其它地區的地下張力會有所增加。有人把這個現象和一些統計數據結合起來,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像新近發生在海地、智利這樣的大地震在釋放某個板塊的張力時,會增加另一個板塊的張力,從而增大在另一個地區引起後續地震的可能性。弗里德里希表示:"問題在於,你必須證實發生這些地震不是巧合,而這一點很難證明。"

Flash-Galerie Erdbeben in Haiti
圖片顯示了海地7.0級地震的高峰數值圖片來源: AP

有些地震學家很有把握地認為,發生地震後,大陸板塊積蓄的張力會得到重新分佈,但他們也堅持認為,把這種重新分佈和隨後發生的第二次地震聯繫起來,沒那麼簡單。在弗里德里希教授看來,海地大地震後不久,就發生了智利大地震,這更像是巧合而不是相互關聯。德國大地科學研究中心的金德(Rainer Kind)也說:"迄今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大陸板塊一端發生的地震,和發生在另一端的地震有關。"

科學家無法對地震進行精確預測

實際上,倒是一些其它因素,比如說對地震的監測更完善、精確度更高,給人們造成了地震次數和劇烈程度有所增長的印象。金德表示,近十年來,地震監測得到了長足發展。三十年前,人們的監測還僅限於書面記錄,而且全球只有少數幾個監測站。而今天,監測站的數量翻了幾番,監測數據也都數位化,使科學家們隨時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大小地震。金德說:"地震發生十分鐘後,我們就可以知道震中在哪兒、級別多高。"但預測何時、何地將會發生多大級別的地震,科學家們卻還做不到。

媒體報導是造成地震頻發印象的原因之一

給人們造成今天地震比過去頻繁的印象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在媒體。海地和智利發生大地震後,消息瞬間就傳遍全球,而且更新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位於倫敦、旨在推動媒體準確地進行科學報導的科學媒體中心就觀察到,有關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的媒體報導特別多。該中心的發言人謝爾登(Tom Sheldon)說,媒體就像在報導扣人心弦的故事,而觀眾就好像在看災難片。而且,媒體只關注大地震,造成地球要震就大震的假象,但其實,地球上每年的小震不計其數。

魯爾大學的弗里德里希教授也觀察到,有關地震的新聞,其報導的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越嚴重,就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這又更容易使人們產生地震威脅加重的感覺。

作者:Alina Dain/施彥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