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禁運始終是一件鈍器

Peter Philipp2006年1月24日

有關伊朗核爭議,該國總統繼續抬高挑戰調門。上周六,艾哈邁迪內賈德公開呼籲伊斯蘭國家將經濟作為武器,對付西方。這位伊朗領導人的威脅是否應予以重視?

https://p.dw.com/p/7psS
伊朗總統內賈德圖片來源: AP

如果相信上周末傳出的消息,那麼,德黑蘭眼下正準備進行經濟制裁,作為對西方國家施加壓力的手段。不過,人們對此並不會十分確信。因為,眾所周知,此類手段只有在其它國家也參與的情況下才會有效。例如,象1973年的十月戰爭時的石油禁運。當時有7個阿拉伯的歐佩克成員國參與了禁運措施。如今,伊朗雖擁有全球10%的儲油量和15%的天然氣儲量,但只要其它國家不參與,禁運雲雲,只能是空洞無力的威脅。

一段時間以來,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不斷做出努力,試圖贏得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同情與支持。不過,迄今為止,成效甚微。因為,正如伊朗對它們深懷戒備一樣,許多國家對伊朗也是疑竇叢生。因此,不論是較小一些的海灣產油國,還是沙烏地阿拉伯,都不會在核爭議問題上站到德黑蘭一邊。而且,正相反,沙烏地就一再以增加原油開采的方式幫助西方,以求改善其911事件以來受到損害的形象。

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佔伊朗出口總額的80%。如果德黑蘭大幅度限制其出口,自己也將深受其害。避免出現這一情況的前提是,中國購買更多原油,從而彌補對西方的供應減少。而在雙邊經貿的其它領域,伊朗可供選擇的手段同樣有限。德國與伊朗的貿易額去年雖大幅度增加了30%以上,從而使德國繼續保持伊朗最重要貿易夥伴的地位,但對德國而言,來自伊朗的進口額卻微不足道。沒有一家德國企業願意放棄與伊朗的生意;但要放棄德國,對伊朗人而言卻更難想像。至少,在能夠從別的地方獲得德產機器的替代品之前,伊朗人難以放棄與德國的經貿關係。

由此看來,雖然禁運或制裁的威脅從來就有,但它始終只是一件鈍器,而且,常常只能使自己受損。在最好的情況下,它也只是在對其它威脅的一種平衡手段,例如,用以平衡對方發出的暴力和反暴力威脅。以色列和伊朗就在這一點上不斷提升威脅級別,而法國總統希拉克的相關言論也起了風助火勢的作用。聯邦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則對「思維的軍事主義化」提出警告。德黑蘭對此表示歡迎。就此而言,為時尚未太晚,局勢還不是完全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