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現實不容樂觀」

2011年11月16日

全球減排交易要為緩解氣候變化出力。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項目負責人蕾吉娜•君特認為,人們對國際氣候貿易寄予的期望至今尚未如願以償,現實不容樂觀。

https://p.dw.com/p/13BM8
Regine Günther, Leiterin des Klimareferats vom WWF +++WWF/Regine Günther+++ 08.11.2011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項目負責人蕾吉娜•君特圖片來源: WWF/Regine Günther

誰排放溫室氣體,誰就得付錢。人們指望利用這一原則來拯救氣候。然而,政治家們並沒有都遵守這個原則。這一理念說來簡單,但在實際當中,它卻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和經濟架構。以二氧化碳、甲烷和其它有害氣體形式出現的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氣候變暖。為了緩解氣候變化,世界各國無論工業生產,還是交通,都不能再繼續釋放這些氣體,而且越快越好。因為,如果大氣層二氧化碳過多,總有一天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問題在於:只有要掏錢了,「肇事者」才會行動。

國際排放交易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使溫室氣體成為要花錢購買的商品。這種允許在一定時間內排放一定數量二氧化碳的權利的書面形式,即所謂的排放證書,需要花錢購買,並可以進行交易。


任何溫室氣體「排放者」都可以自己決定,是最大限度排放所允許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是試圖通過過濾等方法,減少排放。減排後剩餘的排放權可以出售給他人。通過這一方式,形成了一個排放權交易市場。市場上排放證書的總量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其邏輯是:隨著市場上減排證書的減少,價格也會越來越高。這樣可以促使企業為避免排放二氧化碳進行投資,即便是只能從長遠來降低成本。


歐盟希望通過減排交易,實現其對《京都議定書》的義務,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不過,排放證書是在全球範圍进行交易,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對發達國家來說,在這裡保護氣候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潔淨能源交易變得不那麼乾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項目負責人蕾吉娜•君特女士接受《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談到了減排證書交易的問題。

德國之聲:君特女士,歐盟內部的減排證書交易已於2005年開始。到現在為止成效如何?

http://www.flickr.com/photos/johanwieland/4450341461/ Lizens: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d/2.0/deed.de 21. März 2010 in Ijmuiden, Noord-Holland, Niederlande +++CC/johan wieland+++ geladen am 8.11.2011
荷蘭北部的工廠濃煙滾滾圖片來源: CC/johan wieland


君特:「世界自然基金會」從一開始就支持歐盟引入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一方面是因為:從減排交易的基本原理來看,確定二氧化碳排放的絕對「上限」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從環境角度來看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另一方面,目前還無法實施直接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徴税。雖然經濟界原則上同意引入減排交易系統,但他們卻堅決拒絕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徴税。此外,一個關鍵的正確步驟是,決定從2013年開始對能源企業的排放證書進行拍賣,而不是像現在那樣免費提供。人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一改變帶來的影響:從2012年開始,計劃中新建的燃煤發電廠比過去大大減少。


德國之聲:從2012年起,所有在歐洲起飛和降落的航空公司,也要被納入到減排交易之中。但是美國卻試圖通過立法禁止把美國航空公司納入其中。您怎麼看待這一做法?

君特:我們積極評價歐盟的這一措施。交通是增長最快的排放行業。美國迄今為止沒有能夠使本國企業提高能源效率。美國的政治結構決定了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往往要成為個別利益的犧牲品。然而,如果歐盟在這個問題上讓步,那就再也休想指望日後再做努力。歐盟必須保持強硬。

德國之聲:那麼,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如何?有沒有和歐盟類似的減排交易區?

君特:中國打算從2015年開始在六省實行一項減排交易法律。澳洲也刚刚给二氧化碳的排放制定價格,而韓國也在討論是否引入減排交易。如今,許多工業國家已經認識到,如果不想落入氣候變化失控的境地,必須避免排放。


德國之聲:通過排放交易,溫室氣體的排放變成了有價之物,企業可以把它納入其成本核算當中。是不是這樣一來,自然也有了實際的金錢價值?


君特:不都是如此。不過,我發現從實行排放交易以來,一些企業中,上到董事會、下到門衛,都在談論碳排放問題。和過去不一樣了。排放交易在逐漸改變人們的意識。

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企業可以購買來自新興工業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氣候保護項目的減排證書。這是一種有利可圖的交易,但是也為詐騙提供了可乘之機。一個例子是溫室氣體氟立昂-22的排放權。這種氣體產生於冷卻劑的生產,是地地道道的氣候殺手,比二氧化碳厲害11700倍。所以,只要減少這種氣體,就可獲得排放證書。工業國家早已禁止生產這種氣體,新興工業國家可以繼續生產到2040年。所以,中國和印度仍然大量生產氟立昂-22,然後再把它消除掉。原因是,出售以此而獲得的排放證書,其收入遠遠高於出售氟立昂氣體本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kijana/3603768605/ Lizens: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deed.de 20.05.2009, +++CC/Victor Ochieng+++ geladen am 8.11.2011
肯亞人開始意識到植樹的重要圖片來源: CC/Victor Ochieng


德國之聲:一些批評者把「清潔發展機制」稱作「贖罪交易」。說得有道理嗎?

君特:這方面一直有爭議。儘管有顧慮,但「世界自然基金會」仍支持「清潔發展機制」的引入。我們希望,這一機制是促進從北到南進行技術轉讓的一個良好手段。實際情況相當嚴峻:我們看到,在實行了10年之後,技術轉讓的開展少之又少。相反,許多已進行的項目,雖然利潤可觀,但對氣候保護沒起到什麼作用,相反對環境造成額外的損害。因此,必須從政治層面上作出改善。


德國之聲:問題是不是在於,正因為工業國家可以出錢購買排放權,所以根本就沒有減排的積極性?


君特:如果歐盟內部只有一定數量的排放證書,誰要排放,就必須有證書,那麼,對企業來說,就只有兩種可能:要麼購買排放證書,要麼自己減排。如果排放交易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也就無法購買排放自由。


德國之聲:排放交易會在南北國家之間建立氣候公正嗎?


君特:對此,我們持肯定態度。例如:德國政府將來所有出售排放權獲得的收入,都用於國內外的氣候保護措施。無庸置疑,我們必須支持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保護氣候。

採訪:Nele Jensch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