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玩耍、苦讀哪個更屬於童年?

2011年2月1日

蔡美兒的一本《虎媽的戰歌》讓西方社會就中國式的嚴厲教育方式開展了一場場激烈的討論。事實上,很多中國家長也並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拚命苦讀,只不過在現有的淘汰制應試教育體制下,家長們往往別無選擇。

https://p.dw.com/p/QxE4
童年應該是歡樂的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

在北京的一家幼兒園,30個5歲的孩子坐在地上背誦古詩。這當中有個名字叫郝華(音譯)的小男孩,他比同齡的孩子個子高出不少,鼻樑上架著一幅圓圓的眼鏡。他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幼兒園就得學習背誦唐詩,寫漢字和算算數。

今年秋天郝華就該上小學了,幾個月來他的父母一直在討論,究竟該把孩子送到哪所小學就學。郝華的父親希望把兒子送到強調自律的公立重點小學,但是母親李健玲(音譯)卻有不同的意見。「我的意見是上一所私立學校,他能很happy地心態比較放鬆地去學東西。我老公覺得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是比較扎實。尤其是男孩子應該讓他上一個傳統的比較好的在教學上比較嚴謹的學校。私立學校可能就比較寬松,小孩以高興為主,教學理唸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也是在猶豫。」

學習好但是缺少創造力

李健玲屬於目前在中國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父母。這些父母對中國舊有嚴格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制抱有疑慮。雖然現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制讓中國的學生在國際教育水準測試中居領先地位,但是中國學生卻嚴重缺乏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現有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滿的不僅是這些中國的家長,同時還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家教育咨詢機構的負責人蘭海(音譯)說:「中國現在的教育確實是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培養孩子更適合這個社會的需要。這樣的討論已經有了,所以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但是可能這個變化會慢。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首先應該更開放一些,然後應該允許更多元化的東西。這兩點肯定是的。」

在中國,學生們學習的是遵守紀律和死記硬背。在以成績為衡量標準的選拔性的教育制度下,一個考試接一個考試,通過入學考試學生們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而這所有的考試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大學的入學考試。

因為目前的中國教育制度就是如此,所以很多家長也別無選擇,只能督促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樣勤奮學習。教育問題專家蘭海說,中國的學生原本是可以向國外學習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是你的。另外就是孩子需要更社會性一些。中國的孩子他們的身份只有一個——學生。 好像除了學生以外,他們和這個社會的聯繫是非常少的。」

應試制度下家長別無選擇

中國的學生就像是一台台的學習機器。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獨立性,缺少社會交往能力,缺少體育鍛煉而且睡眠不足。

李健玲同其他母親有所不同。她的兒子郝華不需要在周末的時候像其他5歲的小孩一樣去上英語課或者數學班。但是李健玲家也不完全是「放羊式」的教育。

郝華每天得在家練習彈鋼琴,他的鋼琴教師每周給他授課兩次。不過看起來彈鋼琴並沒有給郝華帶來太多的樂趣。「我喜歡街舞。我也喜歡HipHop。等我長大了,我要跳街舞。」

對於兒子長大之後想當街舞演員的夢想,李健玲報之一笑。李健玲自己是一位收入頗豐的經理人,她希望郝華長大之後能夠上重點大學,同時也希望孩子有一個玩耍的童年。在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玩耍,還是逼著孩子勤奮學習這兩種決定之間,李健玲自己也搖擺不定。

作者:ARD 編譯:洪沙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