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習政權何以露短 台故宮何以見長

張平 摘編
2018年7月22日

評論認為,有關習近平造神運動受挫的中南海傳聞未必可信,但是中美貿易戰已令北京政權暴露其致命傷。香港結社自由已然不再,台北故宮命將如何?

https://p.dw.com/p/31soy
China Peking Kommunistischer Parteitag
胡錦濤、江澤民、朱鎔基聯手逼宮?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W. Zhao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習近平暴露致命傷》,作者潘小濤認為,近日有關習近平造神運動受挫的傳聞甚囂塵上,社群網站更瘋傳江澤民、胡錦濤、朱鎔基等元老聯手逼宮的消息。黨內有人不滿習,且為數不少,元老們也有一定政治能量,但難跟當年將胡耀邦、趙紫陽拉下馬時相提並論,他們一封聯署信就將習近平趕下台,有點異想天開。

不過,文章認為,中美貿易戰已令習近平原形畢露,甚至元氣大傷。首先,中美貿易戰徹底暴露習近平的平庸、志大才疏,更令他2013年底開始的造神運動受挫。中美間的貿易齟齬存在多時,習沒有遠見,其智囊也後知後覺,沒想過要採取什麼預防措施;到貿易戰「殺埋身」,又驚惶失措,至今還不知如何反擊,更不知該如何收科。隨著貿易戰的深入,中國經濟受傷程度必定更甚,弄不好甚至會令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毀於一旦,對習近平的衝擊更大,今天的一切吹捧就會變成笑話。

香港的結社自由哪裡去了?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被取締了的結社自由》,作者曾志豪說,《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這個本來只在大陸實施的社團管理「原則」,卻突然降臨香港。警方的助理社團事務主任居然主動「建議」保安局長引用《社團條例》取締「香港民族黨」,理據正是「危害國家安全」。香港引入了中國大陸管理社會的「精神」、「原則」,從嚴規管,政府權力無限擴大。

文章說,香港政壇人人自危,因為支聯會的「結束一黨專政」也可以被視為「危害國家安全」。湯家驊「安慰」大家說,香港民族黨的主張「前衛好多」,其實毫無說服力,因為「前衛」是相對的。「港獨」比「自決」前衛,但「港獨」被取締了,「自決」便是最前衛;當「自決」被取締了,「結束一黨專政」便是最前衛。香港的「結社自由」來到回歸第21年,和籠罩在DQ(取消資格)陰影下的「選舉自由」,一同被取締了。

北京嚴控民間智庫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劉霞自由之際,被忽視的天則封門事件》,作者吳介聲說,劉霞的自由,北京天則研究所的封門,以及秦永敏的重判,同時發生,這不是巧合,而是凸顯了劉曉波在十多年前撰文抨擊中共人質外交之殘酷本質。

文章說,天則以自由派原則,時常於海內外發表對於中國市場改革、私有產權、獨立司法、民主自由之研究,勇於針貶時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之後,積極整肅維權人士,收緊自由風氣,天則經濟研究所的許多主張更成為中共眼中釘。天則是中國民間智庫標竿,系列事件顯示,中國最後的自由派思想堡壘已然巔危,縱使智庫近年在中國蓬勃發展,然而中共已對所有智庫的思想言論積極管制。

台北故宮超越"台灣化"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故宮台灣化?蔡政府的水準─只要四百年不要五千年》,作者孔令信認為,走過國難與千山萬水,北平故宮文物與重器才落腳台北,這段歷史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意義深遠,因為這是國民革命成功,由人民作主的時代與歷史證物,也是中共在建政之後最難向國際說明它的合法性的重要關鍵之一。

文章說,如今陳其南院長一上台就想把故宮「台灣化」「本土化」,不但把自己做小了之外,更讓這樣的論述把民進黨要架空中華民國甚至要建立台灣國的意圖,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來。問題是故宮的基本意涵與內容早就超過「台灣化」的範圍,也根本不是台灣化所能彰顯出來,因為對國際與世界各國來說,台北故宮所代表的是具有五千年中華歷史的文物與意義,台灣再文明也不過四百年,把五千年來的歷史軌跡要框架、侷限在四百年之中,可以說是「不倫不類」,那也會是民進黨所「不可承受之重」。

Nationales Palastmuseum in Taipeh
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

故宮政治連結瓦解是大勢所趨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從「故宮」走向博物館、走向國際》,認為隨著台灣的民主化,故宮博物院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本土政權執政,故宮博物院的威權意象,開始往專業化的博物館轉變。故宮博物院,院長開始由學者專家出任,開始從故宮走向博物院,它的政治連結迅速解構,典藏內容也開始多元化,展現出一個新的時代趨勢: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組成元素之一。

社論說,平心而論,台灣文化的時空,比起中華文化短小,但是就現代化的歷程而言,台灣社會卻早了中國社會好幾步,而且台灣至今仍比中國更廣更深地浸淫於現代文明。相形之下,台灣不必傲人,但絕對足以自傲。對歷史文物的真正尊敬,不是民族主義或政治動員,而是還它一個文化的本色,讓它的豐富內涵既向本生民族敞開,也向多元豐富的地球村敞開。

摘編自其它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