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波昂大學研究克服術後腸麻痺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3日

手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其危險性也不亞於手術本身,比如說經常發生的腸麻痺,就會使人的消化系統失靈,嚴重時可以致命。波昂大學的臨床學者們已經步入對這個重要問題研究。

https://p.dw.com/p/5eEL
在波昂大學的化驗室裡

人的腸子一旦麻痺無力,很快就會發展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當人體的消化系統發生故障時,人就會惡心嘔吐,細菌就會穿透腸壁,在人體內擴散、作亂,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器官如肺、腎、肝髒等就會失靈。儘管後果如此嚴重,但人們對這一經常是在手術後出現、也被稱為是腸無力症的現象卻研究得甚少。

德國波昂大學的臨床學者現在組成了一個跨專業的科研團隊,就準備彌補這一缺陷。這一科研項目的發起人之一是負責普通外科、內髒外科、胸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外科醫院院長希爾納。在波昂進行接近患者式臨床研究的條件非常理想。以卡爾夫、施瓦茨、蒂爾勒為首的兩支外科工作小組在那裡即可以得到科研必需的腸子樣品,又擁有必要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經驗和手段。

研究目的最終是阻止腸麻痺的現象發生,或者至少是減輕其症狀。和一般的腸梗阻不同,這種也被稱為是手術後腸梗阻的病症並不是由什麼障礙物,比如說腹內的腫瘤或者其它畸形組織引起的,而更多地是小腸肌肉的蠕動功能受到了影響。這一功能是負責混合和運輸食物的。很久以來人們就已經瞭解到,不光是大的腸胃手術,就是對心臟或肺髒這些看似和腸子毫無關係的器官所做的手術也會影響到腸子的蠕動功能。迄今為止,人們都以為這主要和腸子肌肉複雜的神經控制系統的失靈有關。有些學者認為,腸粘膜受損也可能是發病的原因。

另一種把發炎反應看作是致病原因的假設至今卻很少被人注意。大約10年前,這一假設引起了進行小腸移植術的外科醫生們的興趣。由於經常發生異體排斥現象、容易引起感染併發症,所以,小腸移植手術的成功率至今令人失望。德國只有兩家醫院,即柏林的夏裡特醫院和基爾大學附屬醫院可以進行這一移植手術。波昂現在也滿足了進行小腸移植計劃的所有先決條件。

卡爾夫曾在美國匹茨堡大學——國際上最大的小腸移植中心
利用齧齒動物的小腸研究上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他領導的科研小組發現,一個至今沒有受到嫌疑的部位——小腸肌肉才是真正的危機
發祥地。就像肝髒一樣,小腸肌肉裡也有無數的吞噬細胞,它們所起的顯然是警衛功能。正常情況下它們很安分守己,但一旦小腸的機械負荷過重,它們就會啟動可以造成嚴重後果的連串性發炎反應和免疫反應。一方面,像白細胞介素6這樣的遞質會被釋放出來,引起更多的免疫細胞開始工作;另一方面,人體內會生成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兩者都屬於傳統的肌肉活動抑制劑。

卡爾夫及其同事通過機械刺激法模擬小腸在實際手術中所承受的機械負荷,同時還測量小腸組織樣品中肌肉的收縮情況。實驗結果明確證實了機械刺激,意即手術中的機械負荷過重可以引發小腸的蠕動障礙。如果使用了可以及早干擾連串發炎反應的抗體,則機械刺激後,小腸肌肉的收縮情況幾乎沒有減弱,也就是不會發生腸麻痺現象。位於匹茨堡和波昂的兩個科研小組利用人體小腸樣品進行的實驗表明,在進行小腸移植時也會發生類似的連串發炎反應。可以推測,移植手術後不久,接受移植者身上的免疫細胞就會活躍起來,被吸引到這個免疫戰場,異體排斥反應也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科研小組的其他成員則致力於探討手術後吞噬細胞被激活的原因。他們猜測,吞噬細胞可能擁有對壓力敏感的受體,就是在小腸肌肉中也可能存在可以引發免疫反應的壓力感測器。為了排除人們的所有疑問,科學家們在進行實驗前,先用兩種對吞噬細胞有毒性作用的物質對試驗鼠進行預先處理,使得它體內的吞噬細胞數量減少了85%。實驗結果表明,移植手術後小腸肌肉功能的減弱度遠遠低於通常情況。

雖然通過先進的手術後急救醫學以及盡早正常攝取食物等一系列措施,今天手術後出現腸麻痺現象的數量和嚴重程度已經得到了降低,但依然還是有許多人深受其害。因此,對醫藥生產廠家來說,開發可以降低吞噬細胞活性、抑制發炎過程的藥物應當是很有吸引力的。

(施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