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格隆迪希-一個沒落王國當年的輝煌道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12日

舉世聞名的收音機電視機製造廠家.「格隆迪希「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經濟輝煌時期的典型代表。然而今年四月,當這家公司宣佈破產時,它在一些觀察家眼中又成了體現德國經濟舉步維艱,改革乏力的標誌。但無論如何,它曾經輝煌過,它的昨天與中國許多企業的今天頗有些相似之處。

https://p.dw.com/p/3qtY
今年1月8日,台灣聲寶集團參股格隆迪希。圖為簽字與新聞發布儀式圖片來源: AP

「雨後陽光更明媚」,這支當年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反映了戰後許多德國人的心情。當時的德國,經濟崩潰,道德淪喪。一切已經糟得不能再糟了。但是人們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是在這個信念下,人們投入到德國經濟的重建工作中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創造了難以置信的輝煌成就。直到今日,人們仍對當年的「經濟奇跡」津津樂道。

波昂經濟歷史學家舒爾茨說:「建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像。不過,在許多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看來,這些建設成就並不是什麼奇跡,而是通過艱苦的工作換來的。另外,大量從東歐被驅逐過來的德裔移民以及數不清的難民的到來,也一下子促進了市場的需求。這些人要到市場上消費,不論有錢沒錢,都希望買些東西。因此他們勤奮地工作。這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經濟奇跡年代不僅只是一個艱苦奮斗的年代,它也為不少人創造了許多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生活過的人都說,在戰後年月裡,人們首先關心的並不是一個人出身貴賤和他所受教育的程度,重要的是這個人有沒有頭腦,辦事能力怎麼樣。不過,經濟歷史學家京特爾.舒爾茨則強調說,不應過分地誇張這一點。

舒爾茨說:「不錯,50年代的確出現過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的特殊現象。然而,不應當就這一點誇大其詞。那時,確實有洗碗工成為百萬富翁的,但那只是偶然現象。普遍的情況是,從較低層升遷到較高層,從較小的企業發展到較大的企業。實現大跨越的情況也有,但那僅是個別的現象。」

馬克斯.格隆迪希不是從零開始的企業家。但他卻是從一個賣收音機的商販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收音機製造廠廠主的。他的崛起正是因為遇上了戰後飛躍發展的大好時機。格隆迪希1908年出生在紐倫堡。他很早就獨立開業了,有一家收音機店。早在戰前他就開始生產變壓器。戰爭開始以後,他就為部隊提供貨物。

1946年,格隆迪希生產的一種名叫「海澤爾曼」型號的收音機一炮打響。這在當時來說可謂一大奇跡。因為當時只有在得到聯軍佔領軍許可證的情況下,人們才可以製造和銷售收音機。而且,沒有配給證根本就買不到。然而他的鄰居、聯邦德國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幫了他的忙。他們兩人共同想出了一個成功開發收音機的絕招。

這一絕妙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海澤爾曼」並非成品收音機,而僅僅是個元件盒,因此它無需得到佔領軍的許可。而這種收音機的元件盒使用起來並不複雜。一般說來只要安進一個電子管,就可以當收音機使用了。但是要大批地生產這種元件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弄到當時市場奇缺的電子管。

格隆迪希說:「我們就想,是不是能把軍隊庫存的電子管安裝到我們的元件盒中去呢?然而要得到這些電子管並非易事。不過,總歸有些人有辦法。這樣,我們就把收音機製成了,用的是硬紙板和少許電線。『海澤爾曼』收音機救活了我們的不少工廠。」

一時間,格隆迪希生產的海澤爾曼收音機供不應求,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格隆迪希說:「我不記得我們當年究竟生產了多少個元件盒。大約有五萬多個吧。這對我們當時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在當時的普通市場上,除了這麼一種收音機而外,也沒有什麼其他品牌的收音機了。因此這種普普通通的商品卻賣出了好價錢,這對我們來說是趕上了好機遇。」

以後,格隆迪希很快發展成為主要生產娛樂電子設備的企業。不久它又著手生產錄音機和電視機。在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它手下的職工達到四萬人。格隆迪希對市場很有感覺。他知道那兒需要什麼。有人說,他經常工作到深夜,並親自調試新的產品,必要時甚至會親自動手改變開關按鈕的位置。後來就連日本的便宜貨也沒有嚇倒格隆迪希。

1959年,格隆迪希說:「從一開始,日本小型晶體管收音機的巨大銷路就受到我們的密切關注。我們對它極為便宜的價格感到吃驚。現在我們知道它便宜的原因了。這主要是日本的勞動報酬低。通過技術改造和工廠現代化我們現在也能生產同日本一樣便宜的小型晶體管收音機了」

到了70年代,格隆迪希遇到了難題。顧客對他們產品的購買慾望降低了,亞洲方面來的競爭壓力增大了。另外公司管理層爭執不斷,董事會像走馬燈似地換人,這些都給公司帶來了極壞的後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格隆迪希的管理風格。作為監事會主席和格隆迪希基金會主席的格隆迪希,他總想一個人大權獨攬,喜歡獨斷專行地處理問題。經濟歷史學家舒爾茨說,當年像格隆迪希這樣主持企業的人還大有人在。

舒爾茨說:「我認為,象格隆迪希這樣的企業,它們出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有著它們的獨特性。在德國西南部就有這樣一種虔信主義教派似的企業主,他們的性格十分乖僻;表現出一種家長式的自信。他們想用家長式的手段主持企業領導。原則上說,像這樣的企業主在今天的情況下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為當今的企業文化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的企業都是集體領導的企業,在這些企業中,集體能力和個人的專長通過取長補短而共同發生作用。因此如果有人硬要頑固地堅持已過時的那些原則,他必然會帶領公司走向破產,而絕對得不到應有的成果。

格隆迪希的成功秘訣在於產量高,價格便宜。他的失敗之處在於沒有及時認識到這一模式已經過時。80年代初,企業首次出現了虧空;而自行研製的2000體系錄像機又遭慘敗。由於價格高昂,投放市場不及時,因而格隆迪希2000體系無法與VHS體系較量。公司的研發費用最終無法得以回收。

隨後,惡運接踵而至。80年代,荷蘭的競爭對手菲力普公司執掌了格隆迪希的領導權,氣息奄奄的格隆迪希又被巴伐利亞的一家電視天線生產廠家兼並。2003年4月,格隆迪希公司走到了盡頭,提出破產申請。所幸馬克斯.格隆迪希先生並沒有親眼看到他畢生事業的最後沒落。他於1989年12月與世長辭。

(安德勒.貝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