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改善經濟環境是發展中經濟增長的關鍵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9月29日

世界銀行在昨天提交的年度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減少赤貧人口,就要改善本國的經濟環境。必須提高私人企業的積極性,降低投資風險。懲治腐敗,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https://p.dw.com/p/5dIV
世界銀行在華盛頓的總部圖片來源: AP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2015年以前,將地球上的赤貧人口減少一半。根據世界銀行所做的世界發展年度報告的觀點,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首要條件是提高貧困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問題是,如何才能提高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以及如何使生活在赤貧中的人能夠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世界發展年度報告作者的答案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是其經濟增長及減少赤貧人口的關鍵。

赤貧的定義是:一個人一天所能支配的錢不足一美元。但是,即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並不等於赤貧人口會自然隨之減少。世界銀行副總裁布吉尼翁解釋說:「高經濟增長率沒有減少赤貧人口,有時甚至還使赤貧人口增加,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有一點是大家都清楚的,如果經濟不增長,減少赤貧人口要困難得多。」

為了撰寫今年的年度報告,世界銀行在53個發展中國家中調查了三萬多個企業。他們在那裡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腐敗和政府干預、經濟活動中的官僚主義以及糟糕的基礎設施現狀。比如一些國家的企業抱怨說,他們用於賄賂貪官污吏的費用甚至佔到年產值的5%;在有些國家,成立公司等待政府批准的時間長達若干年;在電能不足的國家,斷電給企業造成的損失甚至超過它們所繳納的稅款等等。此外,一些國家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和不安全的法律保障也是使許多企業失敗的原因。

因此,發展中國家政府的當務之急是為私人企業創造活動空間,使政局及法律保障更安全,更加有效地懲治腐敗,並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經驗證明,能比較好地做到以上幾點的國家,經濟就能得到發展,而更多的人可以從經濟發展過程中受益。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赤貧人口從1981年的64%降低到目前的16%。中國成功的經濟改革使四億人口脫離了赤貧狀態。烏干達1992年的赤貧人口為56%,而現在為35%;印度的赤貧人口也從1980年的54%降低到目前的35%。

世界銀行鼓勵發展中國家以這些國家為榜樣,堅持改革政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工業國家可以袖手旁觀發展中國家與赤貧做鬥爭。對工業國的要求是,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特別是要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敞開國門。只有這樣,第三世界國家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