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雷斯頓沉浮八百年

2006年3月31日

1945年的一場地毯式轟炸將「易北河上的弗羅倫 薩」變成了廢墟。此後,德雷斯頓就成為現代空襲的恐怖性標誌。不過,舊日的傷痕已經癒合,年逾800歲的古城更加美麗。

https://p.dw.com/p/8BQk
易北明珠圖片來源: AP

最早的有關德雷斯頓的書面記載出現在1206年3月31日,當時,易北河北岸有一個古代斯拉夫人定居點,南岸建立起德國人城鎮,建立者是梅森侯爵。德雷斯頓的城市博物館館長維爾納‧巴爾梅耶說:「人們推測,到有歷史記載之前,德雷斯頓已經存在200年了。」 猜測歸猜測,3月31日依然被定為歷史古城的生日。

斯拉夫語「Drezdany」一詞的原意是「淤泥森林居民」,最早落戶的村民是來自波西米亞的斯拉夫人。1485年,德雷斯頓被薩克森統治者佔領,1547年成為皇家首府的政治文化中心。默裡茨諸侯在任期間曾大興土木,推倒中世紀的城牆,修建了一座巍峨壯麗的皇宮。

隨後到來的奧古斯特時期(1670-1733)將德雷斯頓推向繁榮,被冠以歐洲之都的美譽。國王仿照義大利城市及法國皇宮的奢華風格建造了自己的宮殿,收藏了大批的繪畫、瓷器和珍寶。

自1756年開始,這座最重要的歐洲都市儼然扮演著政治中心的角色。繼拿破侖統治之後,德雷斯頓搖身一變,成為工業重鎮,1839年通車的萊比錫—德雷斯頓鐵路是德國境內的第一段遠程鐵路線。1850年之後,一些日用品及消費品如眼鏡、巧克力、香煙等輕型工業逐步發展起來。

在18、19世紀之交,德雷斯頓人口已達50多萬,成為德國第四大城市和著名的旅遊勝地。然而,1933年納粹上台之後,德雷斯頓的上空籠罩著一層陰影。1945年2月13至14日聯軍的5次大面積轟炸葬送了這座歷史名城的絢爛古跡,奪走了3萬人的生命。

二戰結束以後,德雷斯頓原有的一些文化建築如茨溫格爾宮、宮廷教堂、阿爾伯提努畫廊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50年代後,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原東德政府基本保留了德雷斯頓的重要文化傳統。德勒斯登舞蹈學院和國家藝術收藏贏得了國際贊譽,1985年,森帕歌劇院重開,聖母教堂重建,吸引了全世界的視線。

二戰結束61年之後,又有一件賀禮將獻給德雷斯頓的800歲生日——「綠穹珍寶館」已經修復完畢。它展現了薩克森王朝的璀璨文明,匯集各色奇珍異寶,是歐洲最富有的珍藏之一。1206年德雷斯頓統治者的後代本德‧格拉夫說:「雖然我的祖先十分腐朽,但是人們不得不承認,梅森總督確實也保留了美好的藝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