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有態度就會有代價
2022年12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時代轉折是持久的使命"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這些年來中國以及俄羅斯一直在挑戰西方民主,但是只要西方國家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基本原則,西方民主制度就能夠保持堅挺。
"中國政府在防疫政策上突然急轉,這相當於承認了巨大失敗。習近平的領袖光輝形象已經受損,同樣受損的還有中共政權的總體合法性。他們曾經宣稱,中國嚴苛的防疫隔離策略遠遠勝過西方。現在看來這不過是笨拙的宣傳伎倆。許多中國人不再對中共領導人買賬,他們開始反抗,走上了街頭。他們受夠了欺凌和哄騙。"
"常常有人為西方民主唱響輓歌。確實,西方國家對內必須要抗擊各種派別的極端分子以及蔑視民主者。西方國家的機構和進程也備受質疑,只要看一眼美國便知。對外,民主國家也受到了威權對手的挑戰。"
"但是,西方民主的效率和吸引力並沒有像那些預演西方衰落的人士或者認同獨裁者人士所說的那般差。如果西方國家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和基本原則、令人信服地為之堅定奮斗,那麼民主制度就能夠取得對專制的勝利。圍繞細枝末節的爭執則必須停止。順便提一句:曾經有人預期中國很快就會在經濟上超過美國。這種期望暫時已經不會成為現實。"
《奧格斯堡匯報》以"德國今後如何和中國打交道"為題,刊文點評了德國政府醞釀中的新對華戰略。作者認為,其實德國政界只要認真對待自己反復說過的話就已然足夠。
"沒有中國,我們這個時代的諸多問題都無法解決。避免中國因為權力飢渴或者稱霸訴求而讓世界陷入新的危機,這就是德國的最大利益。至於公開批判中國的過失、同時又依靠美國能靠威懾阻止中國向台灣挺進,這樣的策略則不太可能成功。"
"德國政府將中國視作合作夥伴、體制競賽對手、經濟競爭者。現在許多德國經濟界人士也如此看待中國。新對華戰略也應當從這三個方面來衡量。由於狹隘專橫的防疫策略,中國目前正深陷疫情大爆發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為夥伴提供幫助。但是作為夥伴,中國也必須願意接受幫助,比如批準被證明更有效的西方疫苗。"
"如果疫情允許,德國政界、學界、文化界也應該努力重啟和中國的交流。中國政府被指控對維吾爾人犯下了極其嚴重的侵犯人權罪行;香港的民主運動也遭到了強力打壓;俄羅斯總統普丁則依然可以安然享有中國對粗暴入侵烏克蘭的默許。這裡只列出了一部分的現實問題。但是,除了頻繁直接對話,沒有其他手段能夠談論這些話題。"
"然而,我們是否還能和這樣的國家做生意?紅線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定的。正如之前所說:沒有中國,許多事情都行不通。但是在每一起具體案例中多問幾個問題,則大有裨益。比如:德國的目標是什麼?德國的目標何時實現?一個項目應該為實現這些目標做出怎樣的貢獻?若有必要,這個項目又應當如何終止?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負面的。持有立場就要付出代價,但是聽之任之則會讓德國喪失影響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