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五年計劃與不自由的創新環境

張筠青(摘編)2016年3月17日

德語媒體指出,中國雖然致力讓經濟轉型並提倡創新,但卻缺乏讓民眾自由思考的環境。中國領導層對批評意見的打壓是造成改革停滯不前的其中原因。

https://p.dw.com/p/1IEkP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於周三閉幕,中國也繪製出未來五年的路線圖。德廣聯新聞聯播(Tagesschau)本周發表評論指出,中國的新經濟模式聽上去相當好,政府的計劃也極具說服力,但創新需要自由思維的環境,而這正是中國所缺乏的。評論作者認為,中國領導層的種種打壓策略讓改革停滯不前。

"中國的新經濟模式聽起來很美好:面向更多創新、品質、內需,原因是這個世界工廠的廉價產品越來越不被需要,其它國家可以生產出更便宜的商品。然而,創新所需的是人民能自由思考、試驗、提出質疑的環境。"

"而中國的打壓和言論審查的情況不斷加劇,與此同時對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個人崇拜也持續提升。政府領導層竭力向人民注入信心,但對批評者的嚴厲手段卻令人產生不安全感。最遲自股市動蕩開始,一般民眾對共產黨駕馭經濟的能力便逐漸失去信心。而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正是建立在讓國家日漸富裕的承諾上。"

評論作者指出:"中國所面臨的挑戰龐大,無人知曉中國是否能成功實現過渡。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過程將苦不堪言。"

評論指出,中國雄心勃勃地設定了目標,其規模令人吃驚,其中包括202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番;未來五年內最後的5500萬人將脫離貧困;政府越來越強調環保,並提倡工業現代化。

"新的五年計劃聽起來充滿突破。但中國卻缺乏真正能實現突破的氛圍。中國領導層正在走鋼絲:與經濟改革意願對立的是對社會動蕩的不安,而這樣的不安似乎佔了上風。在中國政府致力提倡創意和創新的新經濟模式之際,打壓政策為中國的發展踩下剎車。"

China Qingdao Hafenarbeiter steht vor Containern
專家認為,尋求轉型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艱巨挑戰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tr

中國經濟是否將"硬著陸"?

《法蘭克福匯報》周四發表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亞洲問題顧問麥艾文(Evan Medeiros)的一次專訪。麥艾文在接受採訪時分析了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

麥艾文表示:"在由投資和出口轉型成為消費及服務業導向的改革道路中,中國毫無疑問面臨艱巨挑戰。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所有試圖避免所謂'中產階級陷阱'的崛起經濟體而言,這樣的變革充滿難題。但我認為北京還有很多確保增長及改革的可能手段,例如寬松貨幣政策、更活躍的財政政策,或是中國剛宣佈的大幅減少產能過剩,以及裁減缺乏效率的國企。"

他指出,去年夏天中國政府對股市的管理不佳確實引發人民的疑慮,質疑中國的決策者是否有能力為經濟掌舵。"但股市只是中國經濟的一小部分(而且未與全球股市密切聯繫),股市的監管機構也不是負責制訂經濟改革議程的同一批人。"

麥艾文總結稱:"儘管發生了這一插曲:北京的經濟及財政問題高層決策者受過良好培訓而且能力極佳;總體上他們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判斷正確,也提出解決方法。他們的最大挑戰在於,協調出多項艱難改革的正確速度、規模以及順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