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經濟專家談中國崛起與西方的策略

2009年10月22日

德意志銀行研究部新興市場領域專家塞塔恩‧漢薩庫爾(Syetarn Hansakul)女士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與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聲望,也給中國帶來了日益增長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傳統的國際政治強國已經不能阻止中國的崛起,而是應該採取建設性的策略和在新興工業國家的積極投入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https://p.dw.com/p/KCip
中國遼寧的一家鋼廠圖片來源: AP

塞塔恩‧漢薩庫爾的報告中指出,如果按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的經濟產值中佔了11.4%,超過中國的只有美國(20.6%)和歐元區(15.7%)。她說,雖然中國還不是能夠獨立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力量,但是伴隨經濟成長的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已經十分明顯。

報告以中國在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的經濟往來活動為例,通過具體的經濟統計數字來說明,中國在這些地區十分活躍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受石油與原材料需求的驅使。特別是中國與伊朗的日益密切的經濟往來引起了美國的極大關注。西方國家趨向於把中國在這些地區的活動-特別是在一些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地區和蘇丹與剛果等非洲國家的活動視為威脅,並批評中國政府與當地侵犯人權的政權和獨裁者進行合作。塞塔恩‧漢薩庫爾女士對德國之聲說:"西方國家的確有價值觀上的考慮,但是我認為中國的初衷是出於商業考慮,是為了想保障石油與礦產原材料的供應安全而開始在非洲進行這方面活動的。當然,中國與當地政府做生意時,可能會增強那些人的實力和改變當地的政治集團間的實力格局,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中國人有意要看到的結果。"

在西方世界對中國非洲政策提出批評的同時,非洲當地居民又是怎麼看待中國的呢?塞塔恩‧漢薩庫爾女士說,她本人沒有去過非洲,但她通過與做非洲課題研究的、對非洲有第一手調研經驗的同事進行討論,以及閱讀的專業資料中得到的印象是,非洲當地居民對中國的投入是持歡迎的態度的:"中國在那裡不被當成只是一個施捨者或者被看成一個來到那裡告訴非洲人你們不行並對他們指手劃腳的角色。我認為中國採取的是不同的策略。中國與非洲人的對話看上去更友好和更平等。"

Stahl für China
圖片來源: AP

在新加坡工作的塞塔恩‧漢薩庫爾女士對東協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有著更多的直接瞭解與經驗。她說,東協國家總的來說並不害怕中國這樣一個近鄰的崛起,她說:"因為中國的巨大市場需求是在幫助東協國家,最明顯的就是旅遊業。十年前,可以說在東協國家還看不到來自中國的遊客,而現在則是構成了發展最快的市場。我在我的報告中也提到,中國自2004年起就取代美國,成為包括香港、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台灣和泰國在內的地區的最大出口對象國。"

塞塔恩‧漢薩庫爾女士在她研究報告中認為,傳統的國際政治強國如美國已經不能阻止中國的崛起。她在報告的結論部分呼籲,老牌西方工業強國應該通過在新興工業國家的積極投入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她認為,美國國務卿克林頓提出的"多極世界"模式是對世界格局的一種正確描述,美國應該在與世界很多國家交往時通過競爭來贏得注意力和密切關係。她說:"上屆美國政府習慣於給他們不喜歡的政府打上烙印,說你們不是我們的朋友,我也不願意與你們交往,甚至還會採取制裁措施。美國新政府意識到越採取隔離措施和不與這些國家打交道,中國就會有機會填空,美國就會失去它的影響範圍。他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應該繼續採取某種投入和交往的政策。"

作者:瀟陽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