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的墮胎現象

2007年1月9日

2005年德國有12多萬名婦女墮胎,人們估計,2006年的情形與此相仿,確切的數據要在幾周後由聯邦統計局公佈。5年來,德國範圍內墮胎的比例在降低,不過,數字本身還不能簡單地說明問題的本質,人們很想知道一位婦女墮胎的動力到底來源於何處。

https://p.dw.com/p/9fd1
醫生在對孕婦進行檢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對墮胎的規定

根據德國刑法第218條,墮胎原則上是違法行為。不過,如果當事者受孕後12周內結束懷孕的過程,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對此,孕婦必須得到醫生的許可以及進行一次獨立機構的咨詢。一般情況下,醫生不會阻止墮胎,唯一的手續是過咨詢關。Pro Familia是進行這類咨詢工作的機構。咨詢之後的3天叫作思考期,墮胎手術最早在第4天做。只有在繼續懷孕給孕婦造成身心危害或者受孕是強暴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按例外進行墮胎。

墮胎原因的多樣性

墮胎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很多年輕女性因為年齡太輕、學業還未結束而選擇了墮胎。還有一些女性希望先有固定可靠的兩性關係,再錦上添花生養孩子。在伴侶還未固定、還不夠瞭解或者兩性朋友關係已經結束的情況下,不能先生孩子。還有的,伴侶關係倒是確定,但對方並不熱衷孩子,不準備對女方懷孕付出代價。

除了兩人關係的因素外,經濟狀況也很重要。當年的女大學生菲德勒不得不中斷懷孕,因為她不能也不願中斷學業,而半工半讀再加上供養一個嬰兒是她不可能做到的。她當時的男友也在上大學,跟菲德勒保持著一種很鬆散的伴侶關係。這種情況下,菲德勒在不來梅做了墮胎手術,手術後3小時,她就離開了醫院。

她說,她從未感到過那是一個孩子,或許知道那是一個能成為孩子的東西,對她來說,中斷的只是一段懷孕期。看開,她的決定是一種理性行為。今天再回顧這一段往事,她認為,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她說,「我翻來覆去思考過,我能否將這個孩子拉扯大,能否承擔起對孩子的責任。手術過後,這一話題對我就已成為了過去。」

菲德勒還進行過第二次墮胎,那是一次被強暴後產生的後果。現年已35歲的她已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她說,朋友當中知道她身世的人很多,他們一般對此充滿理解。

咨詢者

同當事者不一樣,作為咨詢人,Pro Familia的卡德爾女士承擔的使命是要宣傳法律精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保護未出生的生命。在咨詢過程中,卡德爾既不鼓勵墮胎,也不勸其放棄。我工作的意義在於將必要的訊息傳遞過去。比如,一名年輕婦女對我說,我剛剛開始工作,因此不能繼續懷孕。我便會在考慮過後對她說,試用期是在你的懷孕期內結束的,因此,僱主是不能在懷孕期內解僱員工的。

有必要咨詢?

如果僅談到婦女的權益,卡德爾女士認為,咨詢固然重要,但最好不要作為義務,最好讓當事婦女自己決定是否需要這樣的咨詢。不過,卡德爾說,就她的經驗看,許多婦女都覺得咨詢一下是有好處的。墮胎對所有當事者來說都不是輕率的決定,將心中的苦惱傾訴出來是人的本能需求,即便在德國這樣一個公開透明的國度,寬容經常還只是一個表象概念,因此,公開談論墮胎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