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恐怖紅軍旅電影角逐奧斯卡

Moritz Holfelder2008年9月18日

德國重量級製片人艾辛格(Bernd Eichinger)在推出歷史巨片「希特勒地堡的故事」後,以德國70年代左翼恐怖組織「紅軍旅」(RAF)進行一系列的恐怖活動被背景,推出了又一部驚心動魄的大片「巴德爾和邁因霍夫」(Der Baader-Meinhof Komplex),這部影片和其它四部電影將代表德國電影參加下一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角逐。

https://p.dw.com/p/FKpi
紅軍旅製造恐怖一系列恐怖襲擊圖片來源: AP Graphics/DW

電影的開場於1967年6月2日的柏林:伊朗國王的到訪引發了大規模的衝突。起初,人們和平抗議伊朗國王的恐怖統治,但是當警方用警棍驅趕抗議人群時情況出現惡化。之後,一名名叫本諾‧歐內索格(Benno Ohnesorg)的學生被一名警察槍殺。

半年後,在柏林工業大學舉辦的反越戰回憶上,名為魯迪-多茨克(Rudi Dutschke)的學生在千名同學面前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反對美帝國主義。兩個月後,幾名德國學生深夜在法蘭克福的百貨商場放下燃燒炸彈,以抗議"越南人民大屠殺"。

Filmszene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
兩個年青的恐怖份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電影中有這樣一場對白:

-只有搞大的行動才行,否則都沒戲。那幫混蛋必須明白,咱們不是在嚇唬人。

- 可是百貨商店裡還有人呢!

- 現在你就別這麼娘娘腔!誰半夜還在百貨商店裡?

導演烏裡-艾德勒在電影裡用了很長的膠片來記錄德國70年代恐怖主義的初期,導演花費筆墨盡量保證還原歷史。在影片中,一些具有歷史性的時刻,包括Benno Ohnesorg被殺,恐怖份子安德利亞斯-巴德爾(Andreas Baaders)被逮捕的場面都穿插當年媒體見證人的圖像:在恐怖襲擊現場拍照的攝影師;襲擊發生後把麥克風塞到肇事者或受害者嘴前的電台記者。電影很大的成功在於還原歷史,喚起觀眾對當時的回憶。

原"明鏡"周刊主編斯坦芬-奧斯特(Stefan Aust)曾經撰寫了一本和電影同名的書,在電影首映式上,他說:"一本關於這個話題的電影或者書能夠向人們展示過去,但也就僅此而已。"

但是年青觀眾,尤其是沒有經歷過德國恐怖主義年代的人是否能對這個話題產生興趣,這就不得而知了。

Filmszene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
劇照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影片的後半部分失去了情節的主線,鏡頭不停地切換聚焦於驚心動魄地表現:恐怖份子撕下面具成為冷血、不折手段的殺手;將恐怖暴力當作了目標本身。可惜影片在此沒有"沉靜"下來,以增加力度。

這部參加角逐奧斯卡的影片是一部強有力的、震憾人心的歷史片,尤其演員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由布魯諾-崗斯扮演的前聯邦刑偵局局長赫斯特-黑爾侯特(Horst Herold)說的幾段台詞在觀眾耳中依然餘音不斷:"從長遠來看,砍頭、殺頭都無濟於事。這不是警察的任務,而是政界必須改變這種已經產生恐怖主義的局面。這至少是我個人的觀點。"


其它四部角逐奧斯卡的德國影片是:

湯姆-施賴伯(Tom Schreiber)執導的"阿勒曼醫生"(Dr.Aleman)

安德裡亞斯-德裡森(Andreas Dresen)導演的"第九朵雲"(Wolke 9)

多麗絲-德裡(Doris Dörrie)導演的"櫻花"(Kirschblüten - Hanami)

丹尼斯-甘澤爾(Dennis Gansel)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