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尋找綠色的足跡

2012年2月28日

大自然為什麼令孩子們神往?他們是如何看待大自然的?又是誰讓他們留心於大自然?為了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作者追憶往事,搜尋著自己的童年足印。

https://p.dw.com/p/14BKc
Bild-ID:121006hal103 Kita im Geiseltal setzt auf Natur und Kneipp-Lehre Fotograf: +++Jens Schlueter/ddp+++ Aufnahmedatum: 12.10.2006 Ort: Muecheln
圖片來源: Jens Schlueter/ddp

我們三人穿著黃色的雨靴,站在渾濁的水裡。這是一條名叫莫爾道的小河,它穿過奧登森林,流入萊茵河的一個彎道。我們站在那裡,一個提著藍色的垃圾袋,另外兩個則把在渾濁的河水裡找到的東西往裡放:生鏽的可樂罐、油膩的塑膠袋或是其殘餘部分、螺釘,還有一隻鞋子。這些都是村民們長年累月扔到河裡的垃圾。

我和另外兩個兒時的夥伴義憤填膺。我們想為小河助一臂之力,使它的狀況有所改善,而且要實現遠大目標:讓鮭魚回到河裡。我們從六歲就開始釣魚,對魚的種類瞭如指掌。還有,那些年垂釣者們也在嘮叨著要在萊茵河實施「鮭魚2000」計劃。八十年代末,萊茵河是一條又臭又渾濁的河流。如今,這條河裡又有了鮭魚。

青少年的熱情與成年人的榜樣

Bild-ID: 110609hal104 Waldkindergarten Halle/Saale Stichworte: coolklima, coolkinder Bildung Kind Kinder Kindergarten Waldkindergarten Halle e.V. Waldmaeuse spielen Fotograf: +++ddp/Jens Schlueter+++ Aufnahmedatum: 11.06.2009 Ort: Halle an der Saale Jerik (l.) und Maximilian von der Waldkindergruppe "Waldmaeuse" spielen am Donnerstag (11.06.09) in der Doelauer Heide in Halle auf einer Wiese. Insgesamt 20 Kinder werden in der halleschen Waldkindergruppe betreut. Montag bis Freitag um 8.00 Uhr ist Treff am Rande der Doelauer Heide, einem Waldgebiet in Halle. Von dort aus ziehen die beiden Erzieherinnen Anne Laube und Karola Kelz mit den Kindern los. Foto: Jens Schlueter/ddp
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玩耍圖片來源: Jens Schlueter/ddp

就在我們站在河邊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停在路邊的欄桿旁叫我們。他是村裡負責青少年工作的。當我們把我們的目標告訴他時,他頓時也有了一個主意。就這樣,「米爾塔爾青少年環保小組」成立了,並成為村裡的第一個環保教育基地。接下來的三年對我們來說是寓教於樂,可謂真正的課堂。這位青少年工作者還找來了一位環保教師,我們跟著她一起在小溪岸邊打黑榿木樁,讓堤岸更加牢固、更加自然;夜間帶著探測器尋找蝙蝠;在小溪裡撈蟲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環保小組與泥水打交道的時光成為過去。16歲的我,開始有了政治傾向,也想上街高呼反對核能,想作為鄉村反抗者在自己的家門口改變些什麼。出乎意料的是,居然還有志同道合者。至於大家都喜歡打乒乓球,大概純屬偶然。在雖不會打反手但主意頗多的塔雷克的建議下,我們這些人成了青年社會主義者。我們要實現的目標很快便十分明確:開設夜間青少年專用公共汽車、沿著聯邦公路開闢自行車道、組織反核能遊行,尤其是在村裡設置太陽能。我們一連幾個月收集訊息,寫了一本太陽能讀本。我也寫下了我的第一個新聞發布稿。

如今回想起來,我會捫心自問,哪些事成功了,哪些沒有。個人的直接環境起著決定作用。在熟悉的環境中發揮作用,獲得認可,會給人帶來很深的影響。當然,沒有有的放矢的輔導也不行。遇到那位青年工作者是我們的幸運,當然,我們自己的勇氣和對鮭魚的狂熱也不可缺少。

環保教育的新時代

Bild ID 130710MAZ110 +++ddp/Martin Oeser+++ aufgenommen am 13.07.2010 in Speyer, Deutschland Kinder suchen am Dienstag (13.07.10) in einem Weiher nahe Speyer nach Wasserbewohnern. Es ist Ferienzeit in Rheinland-Pfalz und da herrscht im Wald Hochbetrieb. Wie viele andere Forstaemter im Land bietet auch das Forstamt "Pfaelzer Rheinauen" ein Programm fuer die schulfreie Zeit an: An sieben Tagen kann waehrend der Sommerferien zweieinhalb Stunden lang der heimische Wald erkundet werden. An diesem Nachmittag steht das Wasser im Mittelpunkt. Foto: Martin Oeser/ddp
孩子們通過找到的昆蟲確定水質圖片來源: ddp/Martin Oeser

今天,進行環保教育的氣候改善了。我的印象是,九十年代的時候,這個話題還不那麼被重視。德國統一及其後果佔據了主要地位。但是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多地公開發問,我們究竟要給孩子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哲學家安德烈亞斯•韋伯(Andreas Weber)在他的書和散文中主張,要讓孩子們更多、更自由地接觸自然。自然社會學家萊訥爾•佈雷墨(Rainer Brämer)對幼兒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進行調查研究,他要求讓兒童重新熟悉自然。這場討論也是來自美國,那裡2005年出版的《林間的最後一個孩子》一書轟動一時,掀起了一場廣泛的討論。

我感覺到,一場運動正在興起。住在我樓下的漢娜•海內費特(Hannah Heinevetter)也是這樣說的。她是一位環境咨詢師,參加的會議一場接一場。她提到環境教育學中眾多的創意,無論是帶領中小學生們互動考察漢堡河流,追尋水獺蹤跡的地質教育旅遊、她自己正在策劃的氣候體驗營,還是為兒童開辦的課程、對教師進行培訓,以及大學新開的專業,還有幼兒園為倡導可持續生活而開展的的「幼兒園21」項目。此外,還出現了諸如柏林自由大學指導下進行環保管理的「學生公司」等其他創意項目,為年齡稍大、容易放棄的青少年提供可持續性激勵措施。

眼前諸多的創意讓人鼓起了勇氣,讓人想到我們的孩子也許懂的東西和保護的東西會更多,而且比我們這些大興土木的業主們更善於建設。而只有不遠離自然,他們才能夠做到。

種種禁令使我們遠離自然

如今,德國社會無處不在的禁令和分隔,使原本垂手可及的自然變得陌生和遙遠,變成了籬笆後面和電視屏幕上供人欣賞的有趣景象。無形的指示牌上,寫滿了「禁止觸摸」、「徒勞無益」之類的詞語。

我雖然也在試圖讓女兒擺脫這種種束縛,但是,我們心中對社會的分隔早已習以為常,而且日益加深。那些布滿足跡的小溪和當年抓到的昆蟲以及栽種的樹木,都離我那樣遙遠。作為記者,我的文思不能任意飛翔。有時候我想像它們真的能夠這樣,就像今天這樣。我剛剛寫完一篇文章,其中一個段落,講的就是萊茵河與波昂附近西格河的鮭魚。

秋天的時候,那些鮭魚會跳過1.8米的水壩,就像是在阿拉斯加,人們可以前去觀看。而在二十年前,無論是在那裡,還是我當年的村莊,沒有人相信會出現如此景象。

作者:Torsten Schäfer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