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法律

專訪:法官要聽黨的話

2017年1月19日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一次司法系統會議上強調要警惕和抵制「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科隆大學中國司法研究專家伯陽(Björn Ahl)認為,中共要對法院進行更嚴格的控制。

https://p.dw.com/p/2W3X9
China Sitzung Zentralkomitee 12.11.2013
圖片來源: Reuters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一次司法系統會議上強調要警惕和抵制"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科隆大學中國司法研究專家伯陽(Björn Ahl)認為,中共要對法院進行更嚴格的控制。

德國之聲:周強要求司法部門"警惕"司法獨立,但他此前還曾強調過法院判決重於黨的指令。您怎麼看高院院長自相矛盾的表述?

伯陽: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是學法律出身的。他在上任高院院長後推動了司法改革,許多人們談論了十年、十五年卻從未落實的事情,在他的任下有了進展。他為法院專業化作了很多努力。中國法院審理案件的數量有了顯著上升。

但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對法院的控制放鬆了。相反,黨的路線對法官的約束進一步強化了。當局希望有專業的、運作有效的法院,希望法庭成為快速調解爭端、表達批評的平台,因為人們總是帶著憂慮和批評上法庭的,如果批評和憂慮壓倒了一切,也會對制度構成威脅。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是學法律出身的,他在上任高院院長後推動了司法改革,但黨的路線對法官的約束進一步強化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德國之聲:用周強的話說,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法治國家?

伯陽:按照中國憲法第5條規定,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說,法是被賦予了一定份量的,但並不是要讓政治也受到法律的制約。

黨和政府要擁有做出決定的自由和靈活性,這對於一個一黨專制的威權政府是很典型的。中國領導人不想改變這一點。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法治保障,希望有更多的黨內部的追責程序可以更好地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但這不會推進到三權分立的程度。

德國之聲:德國有句諺語"在法庭上和茫茫大海上,人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中"。在中國,人的命運掌握的黨的手中嗎?黨和司法機構之間是何種關係?

伯陽:在中國,黨控制國家,國家控制社會。簡單來說這就是中國模式。在中國如果想成為一名法官,需要有法律專業的學歷、通過國家考試和公務員考試。這些步驟都是與政治考核、監督分不開的。未來的法官必須證明,他瞭解中國的政治理念並會判案中實踐這些理念,這當然是一種政治灌輸和操控。國家和黨的意識形態是為維護制度和權力服務的。而法院是這個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之聲:中國很願意向世人顯示自己的立法工作做得好,其法律符合國際標準。但對中國法庭的審判仍多有詬病。批評包括:法庭並不正確應用法律、證據收集漏洞多等。您對中國法院的審判品質有何看法?

伯陽:這個問題有很多層面,要從不同的類型來看。像交通事故或保險糾紛屬於普通的案子,即便這樣的案子也會有問題。法庭判決可能會受到經濟利益的干擾,可能會受到腐敗的影響。有一些受到公眾輿論高度關注的司法案件,比如大規模裁員,也會遇到問題。

Demonstranten in Fujian Flash-Galerie
中國法庭判決可能會受到經濟利益的干擾,可能會受到腐敗的影響。圖為訪民籲請公平正義。圖片來源: privat

還有就是政治上高度敏感的案子,比如薄熙來的案子,就是黨的高層已經做出了決定。針對異議人士和其他抵觸官方立場人士的案子也屬於敏感之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政治審判權"。法院不僅要貫徹法律,同時還必須與黨的政治路線保持一致。

德國之聲:201612月,一名因謀殺罪被判21年徒刑的犯人在重審時因證據不足被改判無罪。最高人民法院自2007年開始對所有死刑判決進行復核。這是中國司法審判改進的表現嗎?

伯陽:與過去相比,法院在中國政治體制中的地位明顯提高和加強了。自高院復核死刑以來,死刑判決數量下降了20%到30%。

Professor Björn Ahl
伯陽(Björn Ahl )是科隆大學中國法律文化教授、歐中法學家協會主席圖片來源: privat

許多法律界人士希望,法庭審理應該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據更核心的地位。迄今為止,法庭判案主要依據警方的筆錄等案卷。刑訴律師沒有什麼真正為被告辯護的可能性。但這一改革難度很大,因為中國的警察機構十分強大,在體制中的影響力很大。要把公安系統更多地置於法律的約束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刑事案件的判案率超過99%,判決結果幾乎沒有無罪的情況。中國要實現刑事訴訟的公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採訪:當遠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