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宣揚和平的藝術家

2003年3月13日

和平大概也是一種時尚:很多藝術家及知名人士都借助媒體發表反戰聲明,或者穿帶標語的T-Shirt宣洩厭戰情緒。然而他們對和平的呼籲也遭到了批評。

https://p.dw.com/p/3Nnn
高唱「給和平一個機會"的Robbie.Williams圖片來源: AP

無論是柏林國際電影節,還是西班牙戈亞電影節的頒獎晚會,最近娛樂界的各項盛事中無不都點綴著名人對和平的希冀。美國歌星莎琳-克勞(Sheryl-Crow)喜獲美國音樂大獎,上台領獎時穿著一件引人注目的T-Shirt,「戰爭不是答案」的標語格外顯眼。而在美國葛萊美頒獎典禮上,幾位藝術家也試圖表達對布希的不滿。

一些報紙的文藝副刊批評這種抗議是在和稀泥:「不要戰爭」的口號簡單化了當前世界局勢的複雜性,輕易放棄了對薩達姆-侯賽因的討伐。儘管如此,許多藝術家依然不為所動,爭取全球化聯合活動的可能。他們在世界各地演出話劇小品,或者組織跨國界的詩歌朗誦會。2002年10月有成千上萬位藝術家響應號召,為「不要以我們的名義」的標語簽字。

從聲明到T-Shirt

知識分子、藝術家及科學家向來都有發表聯合宣言的傳統。1914年由93位著名學者、文人共同簽名的「告文明世界書」,由於明目張膽地為德國侵略罪行辯護而臭名昭著。歷史是在重演嗎?2003年1月,海德堡的版畫家克勞斯-史泰克帶頭髮出了反戰呼聲,口號是:「我們要阻止違背民意的戰爭」。為其簽名的900人中有法國哲學家雅克-德裡達(Jacques-Derrida),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

與此相比,藝術家或者名人以個人名義表達意願就是一種新現象。而媒體對這些新形式的宣言受之不卻。今年榮獲「回聲音樂獎」的流行樂歌手羅斌-威廉姆斯(Robbie-Williams)又憑一曲「給和平一個機會」成為媒體的熱點。藝術家反對戰爭、歌頌和平的情結早有先例可循:從康斯坦丁-韋克(Konstantin-Wecker)到凱特-史蒂文斯(Cat-Stevens),無不都曾為和平大唱讚美詩。

漢堡時尚工作室的交流學教授彼得-威普曼指出,當前的反戰言論和八十年代的和平運動並不相同:今天對於和平的宣揚熱烈、迅速,卻不持久,來時像雨,去時象風。威普對德國之聲的記者說,這種行為缺乏預測性,有點類似政黨選舉。

言論自由

威普曼還進一步指出了這種和平呼籲同政治的類似:「媒體通過大眾投票製造他們的英雄。」最新的例子如:「德國尋找超級明星」就是一種形式的投票選舉。在威普曼看來,名人的言論對於選民而言無不標定了一種外界的風向。

柏林電影節的電影攝制組也在二月份籠絡他們的觀眾。他們在一個名為「言論自由」的節目中邀請了一些普通觀眾、演員及導演,讓他們在鏡頭前就伊拉克問題談談自己的感想。隨後這些鏡頭會串連成一部電影,其中也有諸如達斯汀-霍夫曼、約翰-胡特之類的大牌明星的發言。節目製作人之一的吉斯拉-史瑪茨對德國之聲的記者說:「人們顯然更愛聽名人的話」。

儘管這檔節目中的電影演員並沒有簡單地空喊口號,而是更有層次地展開思想,史瑪茨還是推測說,「在鏡頭面前人人都可以搞宣傳。」攝制過程中這種感覺特別明顯,「一些人覺得能向戰爭大唱反調很有英雄氣概,因為很多美國名人都是這樣做的。」史瑪茨說。

政治抗議

明星在對和平的呼聲中也抬高了自己。不過大概沒有公關顧問會承認,他曾經建議明星公開發表反戰言論。可是這樣多的名人都反對戰爭,他們豈能漁翁得利?彼得-威普曼認為,沒有跡象表明,這些大名鼎鼎的和平先驅者們會有經濟上的收益。相反,明星們是在用自發性的行為樹立一種觀念。

有心也好,無意也罷,一些反戰言論甚至已經轉化為政治抗議。按照一些州政府的憲法規定,公民有發表不同觀點及言論的自由。通過媒體的窗口雖然能夠聽到異議者的心聲,反戰人士卻很難在美國的媒體上宣傳造勢。或許這些令政客不快的藝術家已經上了「黑名單」,又有誰知道呢?

流行樂歌星喬治-邁克爾最近在英國一個名為「流行樂之巔」的電視節目中被禁止身穿有反戰內容的T-Shirt。BBC電台對這件標語為「不要戰爭-布萊爾滾出去」的T-Shirt下了禁令。歌星當然有權為此據理力爭,報紙也會為他們的對台戲大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