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國小城—災難中的舟曲、汶川

2010年8月23日

今年以來,洪水和土石流已經在中國造成近3000人死亡,舟曲一地的官方死亡人數就已超過1200人。中國公民已經更加清醒,他們在對當局稱作"天災"的災難進行反思,試圖去尋找災難更深層次的體制性的原因。

https://p.dw.com/p/OqL4
圖片來源: AP

中國的小城都有著與地理相宜的美麗名字,舟曲,讓人一下子聯想起九曲十八彎奔流到海的河,舟曲在藏語中的意思就是白龍江,白龍江、拱壩河、博嶺河三條水系在舟曲縣城境內有四十多條支流。同樣,汶川也因汶水得名。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兩座中國最普通的縣城都有著豐富的水系。

山水相依,這些地方也有著高山峽谷和曾經繁茂的森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依附在青川綠水之上的淳樸民風、百姓安靜恬淡的生活。

8月8日,舟曲發生特大土石流災難,迄今死亡1248人,496人失蹤;

8月12日,甘肅省天水、隴南等地連遭暴雨襲擊,截止隴南市8月15日,公在隴南市又造成35人遇難;

8月14日凌晨,5.12地震中遭重創的汶川境內多個鄉鎮發生多處土石流災害,又有多人失蹤。

8月17日中國官方媒體媒體消息,四川五十縣市爆發土石流

……

舟曲土石流後,在中國門戶網站新浪微博上,榕樹下文學網的總編王小山發表微博提示警惕雲南德欽成為下一個舟曲,香港商業電台報導在中國西部已經查明受土石流危害或威脅的小城鎮,有一百三十一個,隨後中國《財經網》引自《南方周末》消息: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700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這些隱患點重點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No Flash China Erdrutsch
圖片來源: AP

風雨飄搖的小城,象汪洋海上的一條條無望的船。當生命變成冰冷的數字,生者把視線延展在中國的地圖上尋找這些不起眼小城鎮,在版圖上,小到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在哪裡?它們如此深刻的被我們知道、記住,是以無以復加的災難為底色和標誌事件。

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國旗降半旗,警笛長鳴,悲傷和憂思籠罩所有的國人。2010年4月,國旗第二度降半旗祭奠玉樹地震逝去的生命;時隔不到半年的8月15日,中國政府再次啟動全國哀悼日,中國新老領導人齊齊亮相,作為執政者,他們在哀悼逝者時,是否有對重複上演的悲劇的反思,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能知道的是中國公民更加清醒,他們已經對當局稱作"天災"的災難進行反思,試圖去尋找災難更深層次的經濟發展或是體制性的原因。

騰訊網上南通網友"書香門第"說:每次付出的總是人的生命,每次都是全國哀悼,問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新的名詞:全國哀悼日。

網友"飛揚羽"說:又是哀悼日,以後還會有多少個這樣的日子,這是為什麼?是誰之過?是大自然?還是人類自己?有道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高智商的人類早晚會被自己給滅了。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得越快滅亡得也會越快,這也是硬道理 。地球幾億年、幾萬年沉積的資源被人類在幾百年,幾十年內瘋狂地消耗貽盡,災難來了,人們哭泣了,有什麼理由哭泣?哭泣的是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小城之殤,是無法迴避的現實,我們再次叩問是天災還是人禍,中國經濟發展中對小城鎮資源的耗竭式開發帶來的社會影響評價等,為此德國之聲將分別採訪了林業專家沈孝輝、經濟學家夏業良,去求解災難中的小城百姓在當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如何生存?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

一、"天災"與"人禍"的再求證:

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8月9號下午召開的緊急會議上指出舟曲土石流災害的五個成因:第一、地質地貌;第二、512地震震鬆了山體;第三、氣象原因,長時間大旱使岩體、山體收縮,裂縫暴露,形成地質隱患;第四、瞬時的暴雨和降雨;第五、地質災難的隱蔽性和突發性等;

對於此觀點,記者電話採訪了中國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專家,"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部高級工程師沈孝輝,這位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下放至長白山並曾在中國的多個自然保護區做過大量調研的專家有著豐富的實地經驗,幾十年來,更是中國生態遭人為破壞的見證人。

他首先否定了天災的說法,國土資源部部長所談皆為表象而不是原因。他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先後有兩批林業專業人士分別下放至吉林長白山和甘肅白龍江區域,甘肅舟曲白龍江流域的森林大規模砍伐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他說,森林是在天然的水庫,具有循環調節的作用,當有大規模降水時,如果森林茂密,降水就會有70%-80%形成地下水,不會成為地表徑流,而舟曲的植被幾乎被破壞殆盡,每次降水都會形成地表徑流,導致水土長期流失。

China Flut Erdrutsch
圖片來源: AP

對於記者提到的中國森林覆蓋率的問題,他表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中包括了人工林的數目,中國的人工林大多為用材林,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其綜合效益包括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污染、增強土壤肥力、減輕災害、保存物種及提供木材等等。其木材效益不到綜合生態效益的十分之一。因此,人工林(特別是以中幼齡林為主的人工林)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森林。即使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有的地方看似比例很高,但實際上是單一的人工林,比如三北防護林,這種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也不具有循環調節和涵養水源作用。

沈孝輝告訴記者,中國林業大學的徐化成教授曾撰文建議中國政府將天保工程改為修復工程,這是有良知的科學家給盲目的政府決策以合理建議和警示,遺憾的是,天保工程還是淪為政府為官一任的政績,只是政績而已。人工林出現的負面影響已常見諸於傳媒。

記者隨後問沈孝輝,在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有沒有其他典型的關於森林和植被保護和破壞的案例,他說,近期在巴西東北部,已經開始嘗到砍林惡果,發生了水災。而德國,是經歷大規模砍林後,吸取教訓,人工林進行轉軌接近自然化的林業。德國18世紀末開始的人工林運動的結果是把99%的林地變成了非自然的人工林,人工林引起土壤退化,造成森林低產,多病蟲害致死亡,這使森林怎樣才能永續經營和減少經營成本成為德國林業史上永久的話題。自從1972年的特大風災後便開始在受災地上採用近自然林業技術進行科學實驗,90年代德國的林業方針轉向近自然林業,近自然林業理論認為,森林內的多樣化物像是自然發展之規律,而非人力能左右,林業活動應以森林為主體考慮問題。

沈孝輝不無憂慮的重複著,德國在天然林砍伐後用200年的時間來實驗出的結果,在中國的今天依然沒有任何的借鑑價值,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中國的毀林和植破壞如果在不繼續破壞的情況下再進行恢復,還要等待漫長的時間。

在本是脆弱的地質基礎上過度開發水利,多位專家和公眾指出這是此次災難的主因之一。據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起,舟曲縣出台多項優惠政策,大力開發水電資源。5年間,53個水電開發建設項目簽訂合同,其中41項已建成或在建,迄今為止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有1000多座。

China Erdrutsch 8. August 2010
圖片來源: AP

2007年,甘肅本土的專家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的余志山,在甘肅科技上發表論文 洩流坡滑坡災害損失預測及成災方式研究,對洩流滑坡潛在的威脅提出預警,而白龍江的水電工程將加劇洩流滑坡的變形。 在查閱關於水電建設的相關資料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一條訊息,在2006年11月甘肅農業上,署名為白玉龍的作者指出,甘肅省白龍江虎家崖水電站工程洩洪沖砂閘在閘底板基礎混凝土澆築時,在其基礎砂礫石未承擔任何上部荷載的情況下,閘底板水準段混凝土墊層及基礎砂礫石本身出現了裂縫及不均勻沉陷,從而諳合了目前經專家調研得出的水電站工程施工品質出現問題的結論。《中國經濟時報》的記者王克勤也於實在調查後在報導中直指攔洪壩建設中的權錢交易和偷工減料品質的事實。

關於舟曲及汶川所在的四川地區水電開發問題,中國橫斷山研究會的首席科學家楊勇多年來一直進行調研,正是他,在5.12地震後的第一時間趕往都江堰去勘查大壩的安危,震後他多次在傳媒和公開講座中,呼籲關注四川的水壩的潛在風險問題。另一位四川地質勘探大隊的工程師范曉在《中國國家地理》撰文分析大壩有可能是誘發地震的原因。楊勇介紹,越是地質斷裂帶,往往有豐富的水資源及落差較大的峽谷,利益集團為了利益,以綠色能源的名頭開發水電,在水電項目立項上,地質專家、生物多樣性專家、社會學家的意見往往被忽視,政府與企業達成利益聯盟,而水電開發帶來的負面結果將由所在地的百姓承擔,水電大規模開發幾十年來的惡果已經在中國全面呈現:生物多樣性銳減、地質破壞、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引發頻繁的災害及生態移民等社會問題等。

8月17日《蘋果日報》上張華的文章可謂一針見血:在人為肆意破壞環境之後,舟曲土石流已是不可避免,只不過以往都發生在偏遠地區,今次則在縣城附近,以致傷亡枕籍。因此,官方今次一改以往人為破壞導致土石流的說法,改為歸咎老天爺,藉此撇清官員及政府的責任,既然是大自然發威,那麼,跟官員的決策、政府的發展戰略,就沒有直接關係和責任了。在此情況下,無論損失多大,人命傷亡多嚴重,都不損及政府的威信,更不會有官員問責下台。

(附:沈孝輝簡介):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綠色中國》雜誌副總編、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他早年在長白山工作,原始森林砍伐導致生態破壞的切身體驗,使他毅然走上獻身自然保護事業的道路。調到北京後,沈孝輝進行了自然保護區、荒漠化、森林、濕地的大量調研,並在西歐、北美和南美進行旅行考察。並參加了中社院、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的研究項目。20年間,他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著有(含合著)《長白山》、《武夷山》、《中國自然精華》、《萬綠之源》、《來自地球村的警報》、《雪山尋夢》、《從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等以及300多篇學術文章和環境科普讀物。

作者:吳雨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