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媒體:柏林襲擊事件是一場政治災難!

2016年12月21日

國際媒體對柏林襲擊事件反應審慎,不過,仍能得出各種結論。

https://p.dw.com/p/2UeX3
Deutschland Merkel und weitere Kabinettmitgleider legen Blumen an Anschlagsort nieder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使用一個戲劇性比喻這樣形容柏林的襲擊事件:"大量跡象顯示,火山已在振蕩,隨時可能爆發"。該報雖相信,柏林事件有伊斯蘭背景, 但未蹴下斷語。該報強調,鑑於迄今發生的多個襲擊事件,德國人已有準備,採取了大量安全措施,然而,襲擊手段實在繁多,此次,其中的一種顯然獲得了成功。

從中應得出何種教訓?另一家義大利報紙《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警告不應作出過度反應。該報說,"我們所能犯的最嚴重錯誤將是,以對在這裡尋求避難的多數人持歧視性立場而作為對極少數人野蠻行徑的反應。"該報強調,人們應明白,自2001年"911"事件發生15年來,人類面對的也是一場文明之戰,"僅僅是對我們的民主價值、尊重和團結精神的捍衛也能構成反恐壁壘"。

民粹主義的危險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觀點相同。該報指出,類似柏林這樣的可怕行為是還將發生的事情的前奏。然而,必須看到,伊斯蘭恐怖主義極端分子和在西方方興未艾的民粹主義右翼構成聯盟關係,"他們相互補充、互為犄角"。

不過,《衛報》認為,最大的危險來自民粹主義。該報稱,對穆斯林的仇恨,及如影隨形的"集體懲罰訴求",會不斷增加,公民自由將被收緊,加入左翼陣營、反對種族主義、贊同對難民表現出人道精神的人士會越來越被視為內部敵人。《前衛報》擔心,在遠景上,民主制將因此被淘空:"西方難以阻擋的頹勢將繼續- 不是因為所謂的'伊斯蘭化',而是對穆斯林和外國人的害怕情緒所產生的政治後果。"

Deutschland Breitscheidplatz nach dem Anschlag in Berlin
21日,事發地點人們的哀悼圖片來源: DW/F. Hofmann

梅克爾總理低估了其政策的風險

安全問題專家穆圖(Hugues Moutouh)在法國《費加羅報》(Figaro)上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強調,必須看到,歐洲已無任何一個國家不受襲擊的危險,尤其是像德國這樣參與國際打擊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聯盟的國家,更其如此,因此,"歐洲的所有負有政治責任的人都應從這一最新事件中汲取教訓:一個國家在展示良好願望前,必須首先保護其公民,而這位德國女總理在開放德國邊界時,顯然低估了她由此加諸於本國和歐洲的風險"。

同樣來自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認為,梅克爾總理的地位削弱了。該報指出,曾幾何時,梅克爾享有安全擔保人的名聲,"然而,一年來,這一形象已明顯受損,尤其是那樁事件造就了一個廣泛的夢魘: 2015/2016垮年夜,約1200名女性成為性侵受害人" 。該報指出,柏林襲擊案有可能帶來相同後果:"倘這次殺人事件變成政治災難,那麼,其原因便在於,它讓梅克爾女士陷入自設陷阱。自科隆事件以來,她已被迫將安全問題提升為最優先政務,而現在,她比過去任何任何時候都更不得不面對那些卡桑德拉呼聲的發出者。數月來,這些人一直在警告說,對國家而言,梅克爾總理已然失控。"

公民信任感失落

荷蘭《新鹿特丹商報》(NRC Handelsblad)聚焦目光於梅克爾總理。該報指出,梅克爾總理將被指責,要對德國失去了對難民危機的控制這一感覺負個人負責。該報相信,她將很難消解民眾的疑慮:"即便梅克爾及其政府早已強化了難民政策、今年以來進入德國的避難申請人數量銳減,梅克爾在相關問題上仍處於守勢"。而這一情況正發生在對她和她的黨生命攸關之時:"明年將舉行大選"。

波蘭的"共和報"(Rzeczpospolita)相信,柏林襲擊事件將改變德國公民與難民的關係。該報指出,襲擊事件會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很多德國人不支持梅克爾的政策,因為,他們認為,她的難民政策是對安全的最大、並或許還是最致命的危險" 。該報認為,這將首先使仇外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獲益。該報指出,選項黨雖不會贏得選舉,"但柏林襲擊事件發生後,德國將不再是這同一個德國"。

摘編:凝練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