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國人溫故而知新

2003年2月2日

近幾周來,德國媒體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各電視台幾乎每天都在播放有關這一戰役的文獻紀錄片、歷史見證人訪談和歷史學家的分析討論。德國之聲記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評論。

https://p.dw.com/p/3EFN
俄羅斯總統普丁和當年蘇聯紅軍老戰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60周年紀念活動上(2月2日)圖片來源: AP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60周年之際,德國媒體與公眾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廣泛的反思與討論,這說明德國人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過去的歷史漸漸失去興趣。

相反,當時親身經歷過這場戰役的人知道自己作為歷史見證人所剩的時間無多,雖然這場戰役之殘酷讓人不堪回首,他們還是想利用這一機會將他們的經歷告訴後來人。已經長大的、沒有歷史負擔的新一代德國人也想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新一代德國人很想瞭解歷史的真相,例如長期以來,二戰中德國人的逃亡和被驅逐以及盟軍對德國平民的轟炸一直是被刻意迴避的話題,而對現在的新一代德國人來說,這些話題不再是禁區。

例如,柏林歷史學家約爾格.弗裡德利希所著「燃燒-德國1940年-1945年的被轟炸史」去年年底一經出版,立即在德國引起廣泛的關注與熱烈的討論。該書詳細地記述了在二戰期間,60萬德國平民是如何在盟軍的轟炸中喪生和德國的眾多歷史城市是如何被炸毀的。希特勒和它的納粹戰爭機器是野蠻的,這在史書與文獻中有大量記載,而英美對德國城市和平民的狂轟濫炸則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禁忌話題。這本書造成的轟動效應表明,親身經歷了戰爭的德國人有著強烈的慾望想講述他們所經受的苦難,新生的一代德國人也有了足夠的歷史距離來討論本國歷史而不會有「復仇主義」的嫌疑。

納粹德國第六集團軍的投降是二戰的一個轉折點,但並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是二戰的結束,因為二戰中還有著在戰略上更重要的和傷亡人數更多的戰役。但是,無論如何,史達林格勒在人們的集體回憶當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因為「史達林格勒」這幾個字意味著納粹德國軍隊不可戰勝之神話的破滅。第六集團軍的投降給當時的納粹政權帶來了沉重的心理打擊。

六十年後重新回顧與審視歷史,德國人的眼光變得更加清醒。人們看到,被圍困的德國士兵無條件地信賴他們的元首,從而失去了最後逃生的機會;人們體會到,一整代德國人都為納粹的宣傳機器所操縱,被捲進了毀滅人類的戰爭罪行當中,並最終付出了生命或者作為戰俘被關押的代價;人們還認識到,當時的第六集團軍士兵並不是象納粹所宣傳的那樣,願意忍受寒冷與飢餓充當英雄。

不過,目前德國人對史達林格勒的回憶主要是一種自我反思,而這場悲劇中的另一方卻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目前的「史達林格勒熱」中,鮮有人提及俄羅斯平民在德軍炮火中的命運與災難,那些乘著牛車被遣送到德國做苦役的俄羅斯少年的苦難更是鮮為人知。在有關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眾多歷史文獻中,只是順便提到蘇聯紅軍陣亡人數是德軍陣亡人數的幾倍。

無論德國人對史達林格勒回顧的動機都是什麼,史達林格勒戰役60周年在德國引起的巨大反響,這可以說是清理歷史的重要一步,也是溫故而知新、為未來承擔責任的一個契機。也許,德國人目前對伊拉克戰爭持懷疑與抵觸態度,這與對60年前的回顧與反思不無關係。波茨坦大學歷史系穆勒教授說:「人們從史達林格勒得出的教訓與其說是『不要再有戰爭』,不如說是不要『這樣』的戰爭-一個德國政府將自己的士兵帶入類似致命處境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