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極周圍地區的生態系統

2001年11月14日

昂茨特教授說:"冰山留下的這些溝痕,和沒有受到破壞的地方完全不一樣。那裡一開始幾乎沒有生命。一段時間以後,生命才會再慢慢地回到這裡。假如在長時間內,不再受到其它破壞,那裡將會漸漸重現異常豐富多彩的海底動物世界。"

https://p.dw.com/p/1LWf
南極旗幟
昂茨特教授在不來梅港市的阿爾夫萊德-韋格納研究所工作,他的主要研究課題是自然災害,是由南極海域裡的巨大冰山引起的自然災害。這些移動的冰山,在水下150米到300米深的地方,撞到海底,劃出深深的溝痕,使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失去家園。

科學家們可以根據他們在那些溝痕裡發現的動物種類,估計南極區域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他們發現,在生成不久的溝痕處,如苔蘚動物門之類的速長型微生物首先落腳。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其它種類的動物才開始返回居住,例如海綿動物門之類。因此,每一種動物都典型地代表了一定的溝痕恢復階段。如何盡可能準確地測定這些動物的年齡,從而由此準確推斷溝痕地帶的恢復程度,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例如德國「南極星號」科學勘測船上的科學家們:

「過去人們以為,那兒那麼冷,風有時又那麼強,那裡的海底世界大概沒有什麼生命存在。由於南極海域非常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條件,它實際上是自成一體,和地球上的其它海洋系統沒有關係。自從南極星號在那裡也被當成破冰船使用後,人們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在這樣的嚴寒地帶不會有多少生命存在,純粹是人這種溫血動物的想像。實際上,那是一片生命非常豐富的地區。」

有一點令科學家們吃驚。開始,他們以為,冰山的那種幾近翻天覆地的力量,足以摧毀海底世界的生命空間,減少那裡的動物種類。然而,恰恰相反,從長遠角度來看,將會有比先前更多的動物在這些地方紮根落戶,只是這一過程將需要很長時間,幾個月,幾年,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幾百年時間: 「由此可以推斷,南極周圍的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非常敏感,如環境污染等等,因為它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完全恢復。」 科學家們當然也非常關注溫室效應可能導致的氣候變化。根據他們的經驗,那些微生物在南極附近寒冷的水域生存得很好,它們對環境適應得非常出色。相反,零點以上的溫度變化,會給它們帶來更大的問題。溫度升高,不僅僅會給那些微生物帶來困難,另一個明顯的後果是浮冰地帶將會縮小: 「浮冰層的變化,當然會直接影響到高等動物,引起它們的嚴重變化。比如食蟹海豹,它們需要水中的浮冰,以升到水面休息。另外,這些浮冰也為它們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例如阻隔虎鯨的襲擊。假如這些浮冰一旦消失,它們就將失去生存的基礎,這將導致動物種類成分的極大變化。」 昂茨特教授希望南極地區的環保研究,也能從長遠角度出發,為穩定和保護那裡的生態系統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