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德統一:計劃經濟如何與市場經濟融合?

Sabine Kinkartz
2019年11月6日

柏林牆倒塌後,東德的計劃經濟體系崩潰。將東德經濟轉化為自由的社會市場經濟,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少人最初失去了工作。

https://p.dw.com/p/3R8Ri
Stalin / Großbauten des Kommunismus / Plakat
柏林牆的倒塌,也將計劃經濟推向社會市場經濟。這在最初帶來的是工業界大範圍的倒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柏林牆倒塌30周年、兩德統一29周年系列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東德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央計劃經濟之下,個體戶、私有企業是不受歡迎的。大多數人在國有大型企業工作。僅在手工業、零售行業存在個體經營的可能性。1989年的東德,一共僅有18.5萬名個體經營業者(佔勞動人口的1.8%)。

變革氛圍湧動

柏林牆的倒塌,也將計劃經濟推向社會市場經濟。這在最初帶來的是工業界大範圍的倒閉。統一三年後,失業率為15%,如果加上"隱性失業率",如官方創造的臨時性就業崗位以及再就業培訓,總體失業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

Trabant Auto Trabi DDR | Produktion in Zwickau
東德「特產」特拉比小轎車圖片來源: Imago/teutopress

不過與此同時,也出現創業的熱潮。許多人開始個體經營。德國統一一年後,新成立了約29.3萬家新企業,其中多數是在服務業和旅遊業領域。到1994年底,這股創業熱潮已經催生了約45萬家個體經營的中小企業。

政策扶持

政界注資數十億,來支持經濟的重建。主旨是,在德東地區也實現由私有經濟主導、中小型企業挑大樑的經濟結構,因為中小企業被認為能創造最多的就業崗位。1995年,據聯邦政府數據,個體經營業主共雇傭了320萬名員工。

兩德統一後的扶持政策首先針對初創中小企業和現有企業的穩固措施。同時受到扶持的還有用於企業現代化改革的投資以及企業咨詢、培訓措施、德東產品促銷措施等。

巨額注資

新成立的中小企業約半數得到了公共款項的資助。最重要的部分是藉由國有復興信貸銀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實現的。KfW不能直接發放貸款,但是為創業者提供80%的風險擔保,以便他們能從儲蓄銀行(Sparkasse)或其它銀行貸到款。由此實現的貸款發放總額達到1040億歐元,數十萬家新成立的企業受惠。

DDR Supermarkt
東德一家超市,攝於1981年圖片來源: Imago/W. Schulze

東德國有企業私有化

還有一個機構為推動東德的中小企業成長作出了貢獻,那就是所謂的國有資產託管局(Treuhandanstalt),負責對東德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1972年,東德有近12000家企業被收歸國有。如今,原先的企業主有機會重新獲得所有權。此外,前國有企業內部員工接管部分經營業務,也得到支持。國有資產託管局有時以象徵性的1馬克價格,出售這樣的前東德國有企業部分產權。

破碎的夢想

不過,創業者的道路最初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前東德公民對於個體經營沒有任何經驗。由於深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他們對於競爭的規則一無所知。與此同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實現創利,也往往比想像的要艱難得多。

不少初創企業以破產告終,創業者再次失業。國有資產託管局進行私有化的國有企業部分業務則有更好的業績。柏林牆倒塌5年後,近三分之二的這些企業實現盈利或至少自負盈虧,三分之一仍舊虧損。

Währungsunion DDR und BRD 1990
1990年7月1日,德勒斯登一家人將東德馬克換了2000西德馬克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