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傳統美德"哪裡去了?

2011年12月7日

近些發生的"小悅悅事件"、"甘肅校車事件"、"老人跌倒街頭無人扶"等事件,成一時社會熱點後暫歸沉寂。自由撰稿人長平撰文,認為一系列事件背後有著深層社會原因"一個沒有受到足夠監督的超級權力,必然成為破壞性的力量。"

https://p.dw.com/p/13O4m
Der gefesselte Journalist Chang Ping, gezeichnet von Kuang Biao, 23. August 2010. Der Künstler Kuang Biao hat der DW gegenüber erklärt, das Verwendungsrecht dieser Karikatur auf die DW zu übertragen.
2010年8月,長平被南方報系停止專欄寫作.圖片來源: Kuang Biao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中國人從小熟記的政府宣傳口號之一。在別的宣傳口號紛紛破產的同時,這句話始終被人們心甘情願地信奉和傳頌,因為大家相信它宣揚的是一種人性的溫暖。

事實上很難證明,古代中國人比其他民族更加愛護幼兒。反倒由於強調孝悌要從孩子抓起,以及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幼兒備受精神摧殘。尊老倒是一種傳統特色,所謂"百善孝為先"。不過孝道首先是一種關於統治秩序的理論,其次才涉及現代人所理解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孝道是對人性的壓制。這樣的"尊老"和"愛幼",合在一起,成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疾聲控訴的"吃人的禮教"。

政府不加分析地宣揚傳統美德,大約有三個方面的意圖: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且移花接木地灌輸,愛國家就是愛朝廷,愛朝廷就是愛皇帝。二是強調中華民族有別於人,而且優異於人,為"不適用於西方那一套(更喜歡獨裁專制)"埋下伏筆。三是把現代社會中政府應該擔當的社會福利,轉嫁到個體和民間。孝道之下,養老成為家庭責任。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結果就是"富爸爸"眾星拱月,"窮爸爸"凍餓街頭。

民間有識之士則用現代觀念去重新解釋傳統,借政府宣傳傳播自己的主張。"尊老愛幼"這幾個字,傳統的尊卑等級色彩被淡化了,代之以對弱者的平等的關愛和溫暖,意思和原籍德國的政治哲學家漢娜. 阿倫特所說的"每一個人都對他人的生命負有倫理責任"差不多。

然而,近年來在中國社會連續發生相關事件,讓這個"傳統美德"言說顏面盡失,恨無地縫可鑽。最新的一起慘劇發生在甘肅正寧縣,一輛只能載9個人的麵包車裡,裝了64個人,大多數是孩子。麵包車與一輛貨車相撞,導致21人死亡,43人受傷。

網民們對並不強調"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的西方諸國進行檢索,發現他們那裡的校車竟然比官員的坐騎更尊貴。堅不可摧的車體,惟此惟大的交規,以及全社會的法治配套,使得那些國家的孩子生活在中國人難以想像的安全空間。

更早一點的"小悅悅事件"--兩歲女孩小悅悅先後被兩輛車碾壓,肇事車逃走,18位路人經過也視若無睹--也令人震驚。而老人跌倒街頭,圍觀者眾卻無人伸手相扶,則早已成為社會常態。政府部門一再發布"救助指南"、"救人無罪"等文件和法規,但民眾仍然選擇"不想惹麻煩"。因子女無力贍養,老人貧病交加而苟延殘喘,在中國鄉村社會十分普遍。儘管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也一再讓西方人感到頭疼,但是基本的社會福利和人倫道德,還不至於如此不堪。

"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哪裡去了?當一家香港媒體在採訪中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子裡冒出的是政府的另外一個宣傳,這也是在德國多次被人問到的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素質不高,目前不適合民主、自由和人權,而應該這樣被政府管著,慢慢地往前走。

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問題,為什麼跑到一起來了?我的回答是,"傳統美德"之不存,應該讓我們醒悟:無論快跑還是慢走,前提應該是方向正確。按照慢慢走的理論,已經有的美德,應該越來越好才對,怎麼會一天天禮崩樂壞呢?連政府想要拿來裝點自己的東西都難以為繼,它一再排斥的民主、自由和人權,又在走向何方呢?

更重要的是,一個沒有受到足夠監督的超級權力,必然成為破壞性的力量,不僅讓人們等不到美好生活的到來,而且南轅北轍,既有的尚且能夠填充美好的東西,也正在一點一點地散失。

作者:長平

責編:吳雨

作者簡介:長平,中國知名媒體人,曾任《南方周末》新聞部主任,《南都周刊》副總編輯、南都傳播院首席研究員、2003-2004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目前任職陽光衛視《陽光時務》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