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工地—德國製造

2006年8月5日

在德國建築業低迷不振,建築師事務所以改建和擴建項目勉強維持的同時,不少優秀的德國建築師卻為中國設計規模龐大的工業園區、奧運場館和新城。在中國,建設新城區已勢在必行,因為中國正快速從一個農業國家變為工業國家。目前1/4的中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裡,是十年前的一倍。

https://p.dw.com/p/8uF0
雨後春筍圖片來源: AP

多達十車道的寬闊馬路的響聲,自行車的鈴聲以及建築工地傳出的噪音等組成一部中國首都北京的交響曲。目前北京的建築工地與整個歐洲的建築工地總和一樣多。據估計,每個月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城市地圖——擁有1千7百萬人口的北京城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和變化著。

「如果我離開了一個地方兩、三個星期,再回去時,就會發現又有新的建築出現,令我感到為之一新。又有高樓和大廈竣工,或是街道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街道的路面被更新,街道兩旁的樹以及街道兩邊的建築都變了樣,在中國,變化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施特凡-雷沃勒在北京已工作了兩年,他是德國漢堡知名格康、馬爾格及合夥人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近10年來,也就是說大約自德國建築熱消失以後,德國建築設計師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德國的優質工作受到中國人的贊賞。「我們在杭州接到了一個項目,建築甲方要求,所有的建築材料,包括施工技術和設計圖紙等均使用德國的。德國製造在中國極被看好。」

Meinhard von Gerkan: Bauten in Chemnitz und München
格康在德國的建築作品圖片來源: AP

在歐洲人眼中,北京城看上去雜亂無章,不同的建築和住宅區堆積在一起,使人想起前東德火柴盒式建築,現代化的辦公大樓,大型廣場,寬敞的街道與帶有四合院的老北京小胡同等混雜在一起。

汽車幾乎難以穿過狹窄的胡同,那裡有胡同市場和低矮的手工藝商店。在這裡生活的人都不富有,需與鄰居合用洗手間,而且還得隨時為自己的居住區被新的建築項目所取代而提心吊膽。商業區和住宅區的有序規劃已逐漸引起中國人的重視,人們試圖給北京以全新的面貌。但是,西方的建築理念有時會與中國人的審美觀點發生嚴重衝突。「目前,北京有許多很難看的建築,這些建築將西方的建築風格與十分俗氣、低劣的中國式裝飾混合在一起。比如有一些非常漂亮的高樓,但樓頂上卻安裝了寶塔的圓頂。」

Deutschland Architekt Meinhard von Gerkan
建築師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圖片來源: dpa Zentralbild

格康、馬爾格及其合作夥伴建築師事務所在中國的許多項目的竟標中中標。這些項目包括辦公樓、基督教堂、以及為中國新富豪們建造的面積為1千6百平方米的豪華住宅等。在中國的施工工地上,技術設備是有限的,但廉價勞動力卻非常多,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貧困省份的民工,他們的月薪水大多在40歐元以下。在中國金融中心上海,目前集中了許多最具挑戰性的面子工程。這個擁有1千5百萬人口的城市已到了膨脹飽和的邊緣。所以在上海周圍建起了5個衛星城。格康建築師事務所中國項目負責人尼古拉斯-格茨說:「所有這些城市都不能只是單純的居住場所,這是我們在60年代犯下的一大錯誤。如今,這些城市都應充滿活力,每個衛星城均應有自己的主題。」

上海已擁有一座汽車城,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中國分公司就在那裡落戶。漢堡的這家建築師事務所還計劃建造一個深海港城市,不僅便於居民居住,也便於港口的使用。儘管德國建築師在中國面臨許多挑戰,項目也十分誘人,但是在那裡工作對他們來說並不簡單。德國施佩爾建築師事務所的多伊斯就有切身的體會。與業主、投資方的談判非常艱苦。在中國的日常工作也很艱辛。一是壓力太大,二是對方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要求。而環保標準和固定的工作時間往往不被遵守。儘管如此,中國項目的誘惑力依舊大於存在的諸多不足。